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本末倒置的意思、本末倒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本末倒置的解釋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關系弄颠倒了

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金·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

詳細解釋

比喻颠倒了事物的主次輕重。 金 無名氏 《綏德州新學記》:“而牧之者當奉教化宣之於民……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梁啟超 《中國國會制度私議》第三章第二節:“今本末倒置若此,其危及國家統一之基礎,又何怪焉。” 曹玉林 《祠堂裡的學校》:“我覺得本職工作和業餘愛好并不矛盾,隻要不是本末倒置,能夠擺正兩者之間的關系,那麼業餘愛好有時對本職工作反而能有所裨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本末倒置”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是“把樹根和樹梢颠倒放置”,比喻将事物的主次、輕重、根本與枝節的位置弄颠倒,導緻處理問題時忽略了核心而執着于次要部分。

具體解析:

  1. 結構拆解

    • 本:原指樹根,引申為根本、主要矛盾或核心問題。
    • 末:原指樹梢,引申為枝節、次要矛盾或表面現象。
    • 倒置:颠倒順序,錯誤地将次要置于主要之上。
  2. 比喻意義
    形容人在處理事務時颠倒了主次關系。例如:

    • 學習中隻死記硬背公式而不理解原理,是“本末倒置”;
    • 工作中過度追求形式流程而忽略最終目标,也屬于此類。
  3. 出處與演變
    成語源自《禮記·大學》中“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後經宋代朱熹注解強化了主次分明的理念,逐漸演變為批評主次不分的固定表達。

  4. 應用場景

    • 學術批評:如研究論文忽略核心論點卻堆砌無關數據;
    • 生活決策:如為省錢購買低價劣質商品,反而因頻繁更換浪費更多資金;
    • 社會現象:某些政策制定者重視短期政績而忽視長遠民生需求。

近義與反義:

使用建議:

需注意語境,多用于指出邏輯錯誤或決策失誤,口語和書面語均可使用。例如:“解決交通擁堵應優化道路規劃,限號隻是本末倒置。”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本末倒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把主次關系颠倒了。現在我來解析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 - 本:木 - 末:木 - 倒:人 筆畫: - 本:5畫 - 末:6畫 - 倒:7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比較早,最早出自《孟子·盡心上》篇。它的意思是形容把本來重要的事物放在次要的位置,而把次要的事物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次要的事物決定主要的事物。 這個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和簡體中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是《本末倒置》這個成語的寫法變化不大。 一些例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成語。比如,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在工作中,不應該把個人享受置于工作成果之上,而應該把工作成果放在個人享受之後。這樣才能保證工作的有效進行。 一些類似意思的詞彙包括:颠倒黑白、混淆視聽、本末不分等。 反義詞和近義詞方面,我想暫時沒有合適的詞彙可以和《本末倒置》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