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避躲匿。 宋 陸遊 《與尉論捕盜書》:“此十許人皆負重辟,相與竄伏山林中,昏夜伺便小刼。此官知之,則已分散跳匿。” 明 袁宏道 《監司周公實政錄叙》:“夫高談浮譽,鬼神也,無才者之所跳匿也;繕修錢穀之事,人物也,經世之實畫也。”
“跳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以下為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指“逃避躲藏”,多用于描述人為躲避某種困境或責任而隱匿行蹤。該詞由“跳”(本義為躍起,引申為逃離)和“匿”(隱藏)兩個語素複合構成。
古籍用例
相關詞語
在成語系統中,與“跳匿”語義相關的詞彙包括:
結構與注音
拼音為tiào nì(ㄊㄧㄠˋ ㄋㄧˋ),字形結構為“跳”屬左右結構,“匿”為半包圍結構。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和文學創作領域。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分析,可參考相關文獻數據庫。
跳匿(tiào n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跳這個字包含了足部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拼音是“tiao”,總計7個筆畫。匿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拼音是“ni”,總計8個筆畫。
跳匿的來源較為複雜。在秦朝的《說文解字》中,它是一個複雜的詞組,意思是“跳動潛藏”。後來,這個詞逐漸簡化為現在的“跳匿”。在古代,跳匿常常用來形容人或動物迅速地跳躍,并在某種程度上隱藏起來。
在繁體字中,跳匿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均為“跳匿”。繁體字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台灣、香港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跳匿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本篇文章難以細述每個朝代的具體變化和差異,因此無法提供古時候漢字的詳細寫法。
1. 麻雀跳匿于樹枝之間,靈活而敏捷。
2. 在草地上,小兔子跳匿起來,很難被發現。
跳脫、瘋跳、匿名、脫身、隱藏。
逃避、躲避。
顯露、暴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