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sign from office] 辭官
即解冠挂東都城門,歸将家屬浮海,客于遼東。——《後漢書·逢萌傳》
亦作“掛冠”。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五》:“﹝ 逢萌 ﹞聞 王莽 居攝, 子宇 諫, 莽 殺之。 萌 會友人曰:‘三綱絶矣,禍将及人。’即解衣冠,挂 東都 城門,将家屬客於 遼東 。”《後漢書·逸民傳·逢萌》亦載此事。又, 南朝 梁 陶弘景 ,于 齊高帝 作相時,曾被引為諸王侍讀。他家貧,求作縣令不得,乃脫朝服挂 神武門 ,上表辭祿。見《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後因以“挂冠”指辭官、棄官。 南朝 梁 沉約 《和左丞庾杲之移病》:“挂冠若 東都 ,山林寧復出。” 宋 葉適 《祭韓子師尚書文》:“憤發挂冠,龠米自炊。” 清 李漁 《玉搔頭·分任》:“蒿目為時憂,年未艾,霜雪盈頭,掛冠無奈君恩厚,銓衡陪掌,簪纓忝繼,君父難酬。”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有的咬一口松皮餅,極口歎賞它的清香,說自己明天就要挂冠歸隱,去享這樣的清福。”
“挂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à guān(部分文獻中亦作guà guàn),指辭去官職、棄官歸隱。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核心
指主動辭去官職,多用于古代官員因不滿時局、追求個人志向或歸隱而棄官的行為。
典故來源
出自《後漢書·逸民傳·逢萌》:東漢名士逢萌因不滿王莽專權,解下官帽挂在洛陽城門,攜家眷隱居遼東。這一舉動成為後世“挂冠”的典型典故。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和例句,可參考《後漢書》及唐代詩文。
挂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官職或頭銜被罷免或辭去。
挂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5;冠的部首是冖(mì),筆畫數為2。
挂冠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官職被免去的儀式。當時,官員在被罷免或辭去職位時,會将頭上的官帽取下挂在旁邊的冠架上,象征着徹底辭職或被解職。後來這個儀式演變成了成語挂冠。
挂冠的繁體寫法為掛冠。
在古代,挂冠的寫法有時候是用豎折鈎代替現代的一字形狀,例如丿冠。
1. 他因犯錯被罰下,從此挂冠隱退。
2. 戰争結束後,他主動挂冠回歸故鄉。
挂職、冠軍、冠名、頭銜
辭官、辭去職位
加冠、授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