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殘存的古代典籍。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窺刊崩石,捃逸殘竹。”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必閲石室,啟金匱,抽裂帛,檢殘竹,欲其博練於稽古也。”《藝文類聚》卷五八引 南朝 梁 劉孝标 《答劉之遴借<類苑>書》:“采亹亹於緗紈,閲微言於殘竹。”
“殘竹”一詞的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需結合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
指殘存的古代典籍。該釋義源自南朝文獻: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引申為比喻曆經磨難仍堅韌不拔的精神,取竹子“甯折不彎”的特性,以“殘破的竹子”象征逆境中的頑強生命力。但此釋義未見于古籍,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殘竹》是指殘存的竹子,也可以引申為象征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
《殘竹》的部首是“⺮”(竹字底部的部首),筆畫數為十九畫。
《殘竹》一詞起源于漢代文學家劉向的《新序·周易》中的一句話:“人能修己而無殘竹,道未成而先告人,則後世之道虧也。”意思是一個人能修養自己而不留下殘缺,道德修養還未成熟就主動教導别人,這樣的修行是不完善的。
《殘竹》(繁體字)
古漢字寫作“殘竹”
他在生活中經曆了很多困難,但他始終像一根殘竹一樣堅強。
殘破、竹林、竹子、殘敗、殘缺
殘敗、殘破、不完整
完整、健全、完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