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制的下裙。舊時牧人或卑賤者之服。《急就篇》卷二“裳韋不借為牧人” 唐 顔師古 注:“言著韋裳及不借者,卑賤之服,便易於事,宜以牧牛羊也。”
“韋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韋裳(拼音:wéi cháng)指皮制的下裙,是古代牧人或社會地位較低者所穿的服飾。這種服裝因皮革材質耐用且便于勞作,常用于放牧等體力活動。
用途與穿着者
唐代顔師古在《急就篇》注釋中提到:“言著韋裳及不借者,卑賤之服,便易於事,宜以牧牛羊也。”說明韋裳是底層勞動者(如牧人)的典型裝束。
文學引用
明代王世貞的詩句“阙裡困韋裳,千秋麗河漢”及“蕭索一韋裳,傲睨千古才”中,韋裳被用作意象,可能暗喻簡樸或身份特征。
字義分解
現代用法
部分資料提到“韋裳”可用于形容服飾華麗或事物美麗(如“色彩斑斓,宛如韋裳”),但此屬文學引申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韋裳”原指樸素的皮制下裙,具有實用性和階級标識意義;後世文學中偶作比喻,需注意古今語義差異。
《韋裳》一詞的意思是指用韋布制成的衣裳。
《韋裳》的拆分部首為衣部,筆畫數為12畫。
《韋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據說最早出自《詩經·鄭風·韋人》:“ 黃绶韋裳,征夫翰苑。”繁體字為「韋裳」。
在古時候,漢字「韋裳」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的寫法為「韋裳」。
我在博物館裡看到了一幅古代繪畫,畫中的人們身穿韋裳,頗具古韻。
韋袍、裳衣、韋繡、裳服、韋織等
韋絹、韋衣、韋帶
絲綢、錦衣、賤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