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n;after that] 以後;後來;然後
鳴呼!今而後(以後)吾将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清· 袁枚《祭妹文》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大家先議一議,而後正式表決
亦作“ 而後 ”。1.以後;後來。《禮記·喪服小記》:“其妻為大夫而卒,而後其夫不為大夫,而祔於其妻,則不易牲。妻卒而後夫為大夫,而祔於其妻,則以大夫牲。”《後漢書·王丹傳》:“客初有薦士於 丹 者,因選舉之。而後所舉者陷罪, 丹 坐以免。” 明 李贽 《與焦漪園太史書》:“至 陽明 而後,其學大明。”
(2).連詞。然後。《論語·述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心定而後結音,理正而後摛藻。” 唐 韓愈 《送孟東野序》:“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四段:“他得好好愛護他們,應該囑咐他們幾句話,便又簡單扼要談了些軍事常識,做了次政治動員,而後上了橋。”
見“ 而後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而後漢語 快速查詢。
“而後”是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連詞,其核心含義是“以後;然後”,主要用于連接前後兩個事件或狀态,強調時間或邏輯上的承接關系。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的釋義,該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時間上的先後順序
表示某一動作或情況發生在另一動作或情況之後,例如:“先制定計劃,而後逐步實施”(來源:《現代漢語詞典》)。這種用法常見于書面語,強調動作的連貫性與條理性。
邏輯上的條件關系
在複句中,“而後”可隱含前提條件,如《論語·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來源:《古代漢語詞典》),此處“死而後已”表示“到死之後才停止”,暗含持續行動直至條件滿足的遞進邏輯。
近義詞辨析
與“然後”相比,“而後”更偏向書面化表達,且多用于正式語境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例如:“他沉思片刻,而後提筆寫下了結論”(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兩者均表順序,但“而後”在語氣上更為凝練。
權威參考來源
本文釋義綜合引用了《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而後”是一個漢語連詞或副詞,主要用于表示時間或邏輯上的承接關系,強調動作或事件的先後順序。以下是詳細解釋:
時間承接
表示“之後”“然後”,用于連接兩個動作或事件,強調前者完成後後者發生。例如:
大家先議一議,而後正式表決。
先學習而後實踐。
條件與結果
可表達“隻有在某種條件下,才會産生後續結果”。例如: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置之死地而後生。
與“以後”對比
與“然後”對比
兩者意義相近,但“而後”文言色彩更濃,常見于正式文本或成語(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
他得先完成報告,而後才能休息。
隻有經過充分準備,而後行動才能成功。
“而後”的核心功能是強調動作的先後順序或條件關系,多用于書面語和正式場合。需注意其不可單獨使用,且與“以後”“然後”存在細微差異。
白黑不分半青半黃北京科技大學本知不利慚負蒼黔茶花賦裳裳朝饔夕飧赤螘寵兒春醠辭手寸眸擋死牌颠仆跌翻定力阸艱蜚樓分地寒藤混糅囏勤介于驚弦之鳥錦西卡秋莎浪沫羸疾磊浪寥泬遼擴曆訪漏瘡淪逝芒硝嫚戲面子情兒冥默民公冥助謬漢錢本遣懷齊刀青黑請吉沁心七輿箬篰水銀古頌謡太平車騰身提學禦史團集辋幰無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