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詞賦的意思、詞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詞賦的解釋

[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writing] 詞和賦的合稱

詳細解釋

(1). 漢 朝人集 屈原 等所作的賦稱為 楚 辭,因此後人稱賦體文學為“詞賦”。後亦指詞和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然其文辭麗雅,為詞賦之宗。”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且 漢 代詞賦,雖雲虛矯,自餘它文,大抵猶實。” 孫犁 《澹定集·讀作品記(五)》:“這是作家研究吸取了外國古典文學語言,特别是 中國 的詞賦、小說、話本,以及民間演唱材料的結果。”

(2).“ 詞賦科 ”的省稱。《金史·選舉志一》:“ 金 設科皆因 遼 宋 制,有詞賦、經義、策試、律科、經童之制。”參見“ 詞賦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詞賦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文體,兼具“詞”的抒情性與“賦”的鋪陳叙事特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典釋義與文體特征

  1. 文體定義

    詞賦是“詞”與“賦”的複合文體,源于漢代辭賦,發展于唐宋。

    特征:

    • 鋪陳叙事:以賦體手法鋪排場景,如司馬相如《上林賦》描繪皇家苑囿;
    • 抒情言志:融入詞體的婉約或豪放情感,如蘇轼《赤壁賦》借景抒懷。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0卷“詞賦”條。

  2. 語言形式

    多用骈俪對仗、韻散結合,講究聲律與用典。例如庾信《哀江南賦》以四六句式叙事,兼具詞之韻律。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第四冊“賦體文學”章節。


二、曆史演變與代表作品

  1. 起源與發展

    • 漢代:受楚辭影響,形成“騷體賦”,如賈誼《吊屈原賦》;
    • 魏晉唐宋:融合詩、詞元素,出現律賦與文賦,如杜牧《阿房宮賦》。
  2. 經典作品

    • 班固《兩都賦》:開創京都賦題材,鋪寫長安與洛陽盛景;
    • 歐陽修《秋聲賦》:以賦體寫詞境,抒人生感慨。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卷“漢賦與唐宋文賦”。


三、文學價值與文化内涵

  1. 社會功能

    詞賦常為應制、諷谏或抒懷而作。如揚雄《甘泉賦》諷喻帝王奢靡,柳永《望海潮》以賦筆寫都市繁華。

    來源: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賦體批評”章節。

  2. 美學意義

    融合“體物寫志”(賦)與“緣情绮靡”(詞),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代表中國文學的“詩性智慧”。

    來源: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章“賦的審美範疇”。


四、學術研究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詞賦”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起源與演變
    “詞賦”最初指漢代文人整理屈原、宋玉等人所作的“楚辭”類作品,後逐漸成為賦體文學的代稱。在南北朝及唐宋時期,其含義擴展為涵蓋“詞”與“賦”兩種文體。

  2. 文體特點

    • 賦:以骈偶句式為主,講究聲律和辭藻,兼具韻文與散文特點(參考的賦體特征)。
    • 詞:此處可能指廣義的韻文,而非宋代的“曲子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二、文學地位與影響

  1. 經典評價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稱楚辭“文辭麗雅,為詞賦之宗”,奠定了詞賦在文學史上的典範地位。

  2. 創作實例

    • 唐代劉知幾提到漢代詞賦“雖雲虛矯,自餘它文,大抵猶實”(《史通·載文》),反映其虛實結合的創作風格。
    • 孫犁評價現代作家吸收詞賦傳統,體現了其語言藝術的傳承。

三、曆史語境中的其他含義

  1. 科舉制度
    金代設“詞賦科”,與經義、策試等并列,成為選拔人才的重要科目(《金史·選舉志》)。

  2. 詞賦科
    作為科舉考試項目的簡稱,體現其社會功能性與文學性的結合。

四、與其他文體的區别

五、引用文獻示例

可參考《文心雕龍》《史通》《金史》等典籍,或現代學者孫犁的文學評論(綜合、3、5、6)。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曆史背景,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文心雕龍》原文及相關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啊哈巴籬不值一顧倉廥臣司疇土辭讓粗飼料黨派倒持度市方當膚泛篝燈痀瘻廣爽廣武歎軌書好戲畫荊會性僵化疆埸艱患兼收并録椒稰傑客急則抱佛腳勞臣砻厲寐語您老牛蓑庖膳棨傳丘役鵲印衢肆人木賞善罸否燒包社鼓身地盛務神奸巨猾申抒受姓霜紙豎儒私诃條國司帳隨風逐浪貪橫體校拓張望外相擊獻可替否西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