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賦的意思、詞賦的詳細解釋
詞賦的解釋
[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writing] 詞和賦的合稱
詳細解釋
(1). 漢 朝人集 屈原 等所作的賦稱為 楚 辭,因此後人稱賦體文學為“詞賦”。後亦指詞和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然其文辭麗雅,為詞賦之宗。”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且 漢 代詞賦,雖雲虛矯,自餘它文,大抵猶實。” 孫犁 《澹定集·讀作品記(五)》:“這是作家研究吸取了外國古典文學語言,特别是 中國 的詞賦、小說、話本,以及民間演唱材料的結果。”
(2).“ 詞賦科 ”的省稱。《金史·選舉志一》:“ 金 設科皆因 遼 宋 制,有詞賦、經義、策試、律科、經童之制。”參見“ 詞賦科 ”。
詞語分解
- 詞的解釋 詞 (詞) í 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彙。詞書。詞典。詞句。詞序。詞組。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詞。演講詞。誓詞。詞章。詞律(文詞的聲律)。 中國一種詩體(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詞賦”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
起源與演變
“詞賦”最初指漢代文人整理屈原、宋玉等人所作的“楚辭”類作品,後逐漸成為賦體文學的代稱。在南北朝及唐宋時期,其含義擴展為涵蓋“詞”與“賦”兩種文體。
-
文體特點
- 賦:以骈偶句式為主,講究聲律和辭藻,兼具韻文與散文特點(參考的賦體特征)。
- 詞:此處可能指廣義的韻文,而非宋代的“曲子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二、文學地位與影響
-
經典評價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稱楚辭“文辭麗雅,為詞賦之宗”,奠定了詞賦在文學史上的典範地位。
-
創作實例
- 唐代劉知幾提到漢代詞賦“雖雲虛矯,自餘它文,大抵猶實”(《史通·載文》),反映其虛實結合的創作風格。
- 孫犁評價現代作家吸收詞賦傳統,體現了其語言藝術的傳承。
三、曆史語境中的其他含義
-
科舉制度
金代設“詞賦科”,與經義、策試等并列,成為選拔人才的重要科目(《金史·選舉志》)。
-
詞賦科
作為科舉考試項目的簡稱,體現其社會功能性與文學性的結合。
四、與其他文體的區别
- 賦 vs 詩:賦更重鋪陳叙事,詩則以抒情為主。
- 賦 vs 骈文:賦可兼用散句,骈文則通篇對仗。
五、引用文獻示例
可參考《文心雕龍》《史通》《金史》等典籍,或現代學者孫犁的文學評論(綜合、3、5、6)。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曆史背景,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文心雕龍》原文及相關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賦》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用詞的方式來寫作或表達思想。現在,讓我們來拆分《詞賦》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
- 部首: 詞
- 筆畫: 詞(7畫) + 賦(10畫)
《詞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化中的文學創作。在古代,人們通過詞賦來抒發情感、描繪景物和抒發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詞賦》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詞賦」。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不太一樣。然而,《詞賦》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并不常見,因此我無法提供确切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用了精心的《詞賦》來描繪這幅畫面。
一些與《詞賦》相關的詞組有:詞曲、詞章、詞句等。
相近意思的詞有:文章、作品、篇章等。
而與《詞賦》相反的意思的詞可能是:默寫、抄寫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為你提供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