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面呈現的色澤。 南朝 梁簡文帝 《餞别》詩:“窗陰隨影度,水色帶風移。” 唐 元稹 《和樂天早春見寄》:“湖添水色消殘雪,江送潮頭湧漫波。” 茅盾 《子夜》十七:“四面一望無際,是蒼涼的月光和水色。” 碧野 《月亮湖》:“斜日照着湖面,水色變化無窮,閃光的地方像銀鱗,深蒼的地方像綠緞。”
(2).淡青色,接近白色。 陳澄之 《慈禧西幸記·沐猴而冠》:“珍珠也帶到了,奶奶要的是一百零八顆,現在一式一樣大小,滴溜滾圓的,一般水色的帶來了一百二十一顆。”
(3).方言。指人的白裡透紅的面色。如:那個姑娘臉上一點水色也沒有。
(4).指有水色。《新華月報》1980年第6期:“這幾次回家來,媽也直說她胖了,白了,更水色、喜人咧。”
(5).古代陰陽家以五行配五色,水色為黑色。《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發為五色” 唐 孔穎達 疏:“五色,五行之色也。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黃,金色白,水色黑也。”
水色是漢語中具有多層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水體色澤特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水呈現的顔色",指由水體成分、光線折射及懸浮物共同作用形成的視覺特征,如"九寨溝的水色澄澈透碧"(商務印書館,2016,p.1215)。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表明,純水本體呈淡藍色,實際觀測顔色受礦物質含量、藻類繁殖等28種因素影響。
二、水域景觀美學 《漢語大詞典》收錄"水光天色"的引申義,特指水域與周邊環境構成的整體視覺效果。北宋郭熙《林泉高緻》提出"春水碧于天"的審美标準,強調水色與季節、天氣的空間協調性(中華書局,2002,卷三p.674)。這種用法常見于古典詩詞,如白居易《憶江南》"春來江水綠如藍"。
三、傳統繪畫術語 在中國畫論體系中,水色指植物性透明顔料,與礦物性"石色"相對。《中國畫色彩研究》(王定理著)詳細記載了花青、藤黃等12種傳統水色的制備工藝,其透明特質適合表現水墨暈染效果(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p.89-93)。這種專業用法可追溯至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提出的"隨類賦彩"理論。
“水色”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而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水面呈現的色澤
指自然水體在光線、環境映襯下呈現的顔色,常用于文學或日常描述。例如:“蒼涼的月光和水色”(茅盾《子夜》),或“湖添水色消殘雪”(元稹詩)。
淡青色或接近白色
傳統色彩名詞,形容類似清澈水流的淺色調,如淡藍、淡綠等。例如古籍中提到的“滴溜滾圓的水色珍珠”。
方言中的健康面色
部分地區(如中國南方方言)用“水色”形容人白裡透紅、潤澤的健康氣色。例如:“姑娘臉上一點水色也沒有”。
現代設計中,“水色”常指代一種柔藍綠色調,類似清澈水域的顔色,用于營造自然、舒緩的視覺氛圍。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文化考據及現代應用。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來源細節,可查看相關文獻或網絡資源。
愛身安辔罷朝百依百順碧原不昌稱配吃不得船舷次長祖大位登日冬菇凍雪翻秧子憤恚墳土扶傾告善旌共價鍵公宇喤呷強嘴硬牙驕腸角佩介介精簡靜局金屋禁漁穅秕靠背空心菜叩門口抹憐撫煉魔利末鲮鯉黎飾亂蓬蓬镆幹彷髴鋪牌強伯前漢切斷請急全牛雀瓦三青團臊穢沈鮑誦帚素志通分圖版酴酥違道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