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敗法的意思、敗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敗法的解釋

敗壞法規、制度。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卑侮王室,敗法亂紀,坐領三臺,專制朝政。”《北史·崔浩傳》:“ 老聃 習禮, 仲尼 所師,豈設敗法之言以亂先王之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敗法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敗”和“法”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破壞法律、敗壞法紀。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敗:本義為“毀壞”(《說文解字》),引申為“破壞、敗壞”。
    • 法:指法律、制度或規範(《說文解字》:“法,刑也”)。

      組合後,“敗法”即指破壞法律秩序的行為或狀态。

  2. 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敗法”釋義為“敗壞法紀;違法亂紀”,強調對法律體系的破壞性行為(見《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243頁)。

    • 《辭源》:

      釋為“破壞法令”,多用于描述統治者或官吏的渎職行為(見《辭源》修訂本,第2946頁)。

二、引申與用法

  1. 法律語境

    指故意違反法律條文或司法程式,如:

    “官吏敗法,必緻民冤。”(《漢書·刑法志》)

    此處強調執法者違法導緻的公信力喪失。

  2. 社會倫理引申

    可擴展至道德規範的崩塌,如:

    “禮樂崩而敗法生。”(《鹽鐵論·刑德》)

    反映法律與道德秩序的關聯性。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韓非子·奸劫弑臣》:

    “敗法亂政,亡國之風也。”

    指破壞法制是亡國的征兆。

  2. 《後漢書·循吏傳》:

    “吏若敗法,則百姓無所措手足。”

    強調官吏違法對社會的危害性。

四、現代使用建議

在當代語境中,“敗法”屬書面語,多用于強調系統性法律破壞(如司法腐敗、制度性違法),區别于一般“違法”。例如:

“權力尋租是敗法之根,必須制度性遏制。”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3. 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雜志》(中華書局)
  4. 《韓非子校注》(鳳凰出版社)
  5. 《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敗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敗壞法規、制度”,通常指破壞或違反既有的法律或規則體系。以下從不同角度展開解釋:


1. 基本釋義


2. 出處與文獻引用


3. 現代應用與擴展


4.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獻原文(如、5、6的引文)。

别人正在浏覽...

備守鞭桶波波渌渌不吝慚惶纏萦癡牀辍絕次躔典田地戶第四野戰軍多面體二十四時豐餽斧頭輔相福字履幹強關宴古始話白靜甯靜修霁色舉一廢百據掌骊母溟鴻溟色摩呵泥丸宮僻謬僻書橋洞器幹親睹秦絃毬場缺喪舌頭韘觿釋知遺形收族霜鐘私僻私狥厮皂唆令所如太宗撻架特宥畏俯婑娜吳安王吾侪俠介消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