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族人。《儀禮·喪服》:“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絶。” 鄭玄 注:“收族者,謂别親疎,序昭穆。”《禮記·大傳》:“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 陳澔 集說:“收,不離散也。宗道既尊,故族無離散。” 宋 王安石 《傷仲永》:“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清 曾國藩 《戶部員外郎彭君墓表》:“﹝ 彭永思 ﹞自是山居二十載,養母教子,收族振貧。”
(2).收捕罪犯的家族。《史記·李斯列傳》:“令有罪者相坐誅,至收族。” 清 吳偉業 《行路難》詩之十一:“私劍揣其喉,赤車再收族。”
“收族”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定義
指通過尊卑、親疏的倫理秩序來凝聚宗族成員,維持家族團結。這一概念源于古代宗法制度,強調大宗(嫡長子系統)在家族中的核心作用,通過規範親屬關系(如昭穆制度)防止家族離散。
文獻溯源
核心定義
指古代連坐制度中,對犯罪者整個家族(包括母族、妻族等)實施逮捕或處決的刑罰,體現“一人犯罪,禍及親族”的嚴酷律法。
曆史實例
以上解釋綜合了《儀禮》《史記》等典籍記載,以及王安石、曾國藩等文人的實際用例。
《收族》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指代将異族或外族以親族的身份納入自己的家族中。這個詞語中蘊含着敦親睦族的傳統美德。
《收族》由兩個部首組成:收(手部)字旁和族(白水)字旁。
拆分筆畫如下:
收(手部): 4畫
族(白水): 8畫
《收族》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雍也》一篇中,是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它強調的是親族的重要性以及對外戚的關愛和尊敬。
繁體字“收族”的寫法為「收族」。
在古代,「收族」常被寫為「収族」,但隨着字形的演變和改革開放後推行的簡化字政策,現在更常用的寫法是「收族」。
1. 他是一位仁慈的人,經常願意收族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2. 作為一個大家族的一員,我們一直秉承着收族他人的理念。
庇族、收容、待族、親族
收養、收編、納為己用
排斥、驅逐、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