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 初上層官僚間形成的一種文風。其代表作家 楊士奇 、 楊榮 、 楊溥 等三人,同入台閣輔政,為文講究雍容典雅,但内容則多粉飾太平,頌揚統治階級功德。一時競相崇尚,稱之為“臺閣體”。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五:“ 楊尚法 源出 歐陽氏 ,以簡澹和易為主,而乏充拓之功,至今貴之,曰臺閣體。”
(2).一種楷書字體名。要求寫得烏黑、方正、光潔,大小一律。盛行于 明 清 時代。又稱館閣體。
“台閣體”是一個多義概念,主要涉及文學與書法兩大領域,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背景
台閣體是明代永樂至成化年間(15世紀)盛行的一種文學風格,以“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因其均為内閣大學士等台閣重臣而得名。這一流派與官方意識形态程朱理學密切相關,強調“雍容典雅”的審美取向。
内容與特點
評價與衰落
台閣體因過于程式化、缺乏真情實感,被批評為“平庸”“道學氣濃”,後在茶陵派、前七子等流派的沖擊下逐漸消亡。
形成與用途
台閣體(又稱館閣體)是明清科舉考試中形成的官方通用字體,最早可追溯至宋代,以規範、整齊為特點,用于公文、試卷等正式場合。
藝術特征
争議
清代文人批評其“毫無意趣”,認為過度追求形式限制了書法藝術的創造性。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作品分析,可參考故宮博物院、漢典等權威來源。
台閣體(tái gé tǐ)是指以台閣建築、江南園林為題材的繪畫藝術形式。它包括了對建築、花卉、山水等元素的描繪,以及對人物、活動的描寫。
台閣體的部首是⻏ (葉字旁) ,它的總筆畫數為7劃。
台閣體源于中國古代繪畫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代末年以後的宋、元、明、清等時期,台閣體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繪畫風格,被廣泛應用于繪畫作品中。
台閣體的繁體字是臺閣體。
在古時候,台閣體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些差異。比如,"閣"字的舊寫法為"櫺","體"字的舊寫法為"㓛"。
1. 這幅山水畫運用了台閣體的技法,給人一種恬靜的感覺。
2. 他繪制的台閣體畫作,展現出了古代宮廷建築的壯麗景象。
台閣繪畫、台閣建築、台閣風格、台閣園林
宮廷畫、宮廷風格、禦用畫、禦用風格
寫實派、抽象派、現代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