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遊春的婦女。 唐 鄭谷 《光化戊午年舉公見示省試春草碧色詩偶賦是題》:“想得尋花徑,應迷拾翠人。” 五代 劉兼 《蓮塘霁望》詩:“採蓮女散 吳 歌闋,拾翠人歸 楚 雨晴。”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鬧殇》:“俺想小姐臨終之言,依舊向湖山石兒靠也。怕等得箇拾翠人來把畫粉銷。”參見“ 拾翠 ”。
“拾翠人”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指遊春的婦女,常見于古代詩詞中。例如:
此處的“翠”指春日草木的青翠,或女子佩戴的翠羽首飾,“拾翠”即指女子踏青時拾取花草或裝飾物的行為。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珍惜自然資源、勤儉節約的人”,認為“翠”象征自然生态。但這一說法缺乏古代文獻佐證,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現代引申。
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全唐詩》等典籍,重點關注唐代至明代的詩詞用例(來源:、3、4)。
拾翠人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那些喜歡拾取翡翠的人。翡翠是一種珍貴寶石,因其色澤翠綠而得名,所以拾翠人就是指那些喜歡收集并珍視翠綠寶石的人。
拾翠人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分别是“拾”、“翠”和“人”。其中,“拾”部的部首是手,它有三畫;“翠”部的部首是羽,它有十一畫;“人”部的部首是人,它有二畫。
拾翠人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中。在這本書中,拾翠人被用來形容那些對翡翠情有獨鐘的人。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拾翠人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寫作「拾翆人」。
在古代,拾翠人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異。
他是一個真正的拾翠人,對翡翠有着極高的鑒賞水平。
拾翠人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成語,單獨使用。
拾璞人、挑寶人
棄寶人、蔑石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