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室九匮的意思、十室九匮的詳細解釋
十室九匮的解釋
形容因各種自然或社會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貧困的景象。匮,指財物匮乏。《新唐書·西域傳上·高昌》:“今 高昌 誅滅,威動四夷,然自王師始征, 河西 供役,飛米轉芻,十室九匱,五年未可復。”參見“ 十室九空 ”。
詞語分解
- 十室的解釋 .十戶。《漢書·伍被傳》:“於是百姓悲痛愁思,欲為亂者十室而六。”.猶言家家戶戶。《隋書·音樂志上》:“ 有夏 多罪, 殷 人塗炭。四海倒懸,十室思亂。”
- 匮的解釋 匮 (匱) ì 缺乏:匮乏。匮竭。匮缺。 匮 (匱) ì 古同“櫃”。 筆畫數:; 部首:匚;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十室九匮”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百姓極端貧困、物資極度匮乏的社會景象。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釋義
- 字面意思: “十室”指十戶人家,“九匮”指九家匮乏(匮:缺乏、空乏)。合起來意指十戶人家中,有九戶都處于空乏貧困的狀态。
- 引申義/比喻義: 該成語極度誇張地描繪了民生凋敝、經濟困頓、百姓普遍貧窮的社會狀況。它強調貧困範圍之廣、程度之深,并非确指具體比例,而是泛指普遍的赤貧現象。
二、出處與權威釋義
- 最早出處: 該成語的雛形或核心思想可見于東漢班固所著《漢書·貨殖傳序》:“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衆,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産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文中雖未直接出現“十室九匮”四字,但深刻描繪了生産不足、消耗無度導緻民不聊生、國家困頓的景象,為後世提煉該成語提供了思想基礎。
- 成語定型與權威解釋:
- 該成語在流傳中逐漸定型。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對其釋義為:“十戶人家,九家空虛。形容因各種天災人禍而使人民貧困破産的景象。”
- 《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也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匮:空乏。十戶人家有九家一無所有。形容人民大量破産或困苦不堪。”
三、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 通常在句中作謂語、定語或分句。
- 使用語境: 多用于描述曆史上或特定時期因戰争、天災、暴政、沉重賦稅徭役等原因造成的廣泛性社會貧困。帶有強烈的批判和同情色彩。
- 感情色彩: 貶義,表達對社會不公、民生疾苦的深刻憂慮和批判。
- 近義詞: 民生凋敝、餓殍遍野、赤地千裡、生靈塗炭。
- 反義詞: 家給人足、物阜民豐、國泰民安、豐衣足食。
四、總結
“十室九匮”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經權威辭書收錄的經典成語。它以誇張的數字對比,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均、廣大民衆陷入普遍貧困的悲慘境況,是反映社會危機和民生疾苦的重要詞彙。其核心在于強調貧困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網絡擴展解釋
“十室九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í shì jiǔ kuì,具體解釋如下:
釋義
指十戶人家中有九戶財物匮乏,形容因自然災害、戰亂或苛捐雜稅等導緻百姓普遍貧困的景象。其中“匮”意為匮乏、短缺。
出處
出自北宋歐陽修《新唐書·西域傳上·高昌》:“今高昌誅滅,威動四夷,然自王師始征,河西供役,飛米轉刍,十室九匮,五年未可複。”。原文描述戰争導緻民不聊生的場景。
用法與語境
- 詞性:中性成語,多作賓語或定語。
- 適用場景:用于描述社會動蕩、賦稅繁重、自然災害等引發的民生凋敝。例如:“連年戰亂,十室九匮,百姓流離失所。”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十室九空、家徒四壁(強調貧困程度)。
- 反義詞:豐衣足食、榮華富貴(描述富裕狀态)。
例句參考
清代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8回:“化及所為如此,我立見其敗;若留其在此,徒苦百姓耳,故以計诓之,十室九匮。”。
補充說明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學中,現代口語較少使用。其核心在于通過誇張比例(十戶九貧)突顯社會問題的嚴重性,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挨剋搬弄是非變醨養瘠逼并閉市波文粲者搐縮甸師讀衆訪采風旛糞棋否則告祝割哀拱己構塼果蓏鼓譽古月話端毀約見縫插針角抗孑傑殛罰靜麗鏡籢妓圍克陷刻舟求劍量地兩周曆代柳黃攣拘南山豹披埽曝書見竹噗通嗛齊鉛摘契船求劍輕恌慶膺碁枰七政仁民散花天女燒燕詩料霜高順水放船獀狩溏浃體趣銅匠銅雀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