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室九匮的意思、十室九匮的详细解释
十室九匮的解释
形容因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贫困的景象。匮,指财物匮乏。《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今 高昌 诛灭,威动四夷,然自王师始征, 河西 供役,飞米转芻,十室九匱,五年未可復。”参见“ 十室九空 ”。
词语分解
- 十室的解释 .十户。《汉书·伍被传》:“於是百姓悲痛愁思,欲为乱者十室而六。”.犹言家家户户。《隋书·音乐志上》:“ 有夏 多罪, 殷 人涂炭。四海倒悬,十室思乱。”
- 匮的解释 匮 (匱) ì 缺乏:匮乏。匮竭。匮缺。 匮 (匱) ì 古同“柜”。 笔画数:; 部首:匚;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十室九匮”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百姓极端贫困、物资极度匮乏的社会景象。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释义
- 字面意思: “十室”指十户人家,“九匮”指九家匮乏(匮:缺乏、空乏)。合起来意指十户人家中,有九户都处于空乏贫困的状态。
- 引申义/比喻义: 该成语极度夸张地描绘了民生凋敝、经济困顿、百姓普遍贫穷的社会状况。它强调贫困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并非确指具体比例,而是泛指普遍的赤贫现象。
二、出处与权威释义
- 最早出处: 该成语的雏形或核心思想可见于东汉班固所著《汉书·货殖传序》:“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文中虽未直接出现“十室九匮”四字,但深刻描绘了生产不足、消耗无度导致民不聊生、国家困顿的景象,为后世提炼该成语提供了思想基础。
- 成语定型与权威解释:
- 该成语在流传中逐渐定型。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对其释义为:“十户人家,九家空虚。形容因各种天灾人祸而使人民贫困破产的景象。”
- 《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也收录该词条,释义为:“匮:空乏。十户人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破产或困苦不堪。”
三、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 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或分句。
- 使用语境: 多用于描述历史上或特定时期因战争、天灾、暴政、沉重赋税徭役等原因造成的广泛性社会贫困。带有强烈的批判和同情色彩。
- 感情色彩: 贬义,表达对社会不公、民生疾苦的深刻忧虑和批判。
- 近义词: 民生凋敝、饿殍遍野、赤地千里、生灵涂炭。
- 反义词: 家给人足、物阜民丰、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四、总结
“十室九匮”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经权威辞书收录的经典成语。它以夸张的数字对比,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均、广大民众陷入普遍贫困的悲惨境况,是反映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的重要词汇。其核心在于强调贫困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网络扩展解释
“十室九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í shì jiǔ kuì,具体解释如下:
释义
指十户人家中有九户财物匮乏,形容因自然灾害、战乱或苛捐杂税等导致百姓普遍贫困的景象。其中“匮”意为匮乏、短缺。
出处
出自北宋欧阳修《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今高昌诛灭,威动四夷,然自王师始征,河西供役,飞米转刍,十室九匮,五年未可复。”。原文描述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的场景。
用法与语境
- 词性:中性成语,多作宾语或定语。
- 适用场景:用于描述社会动荡、赋税繁重、自然灾害等引发的民生凋敝。例如:“连年战乱,十室九匮,百姓流离失所。”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十室九空、家徒四壁(强调贫困程度)。
- 反义词:丰衣足食、荣华富贵(描述富裕状态)。
例句参考
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8回:“化及所为如此,我立见其败;若留其在此,徒苦百姓耳,故以计诓之,十室九匮。”。
补充说明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学中,现代口语较少使用。其核心在于通过夸张比例(十户九贫)突显社会问题的严重性,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八白室败群柏翳避厪禀呈惨恤草马羼厕骋心穪心满意瞋骂稠黏怆凉楚重瞳麤缞斩打板子到临大琴刁悍分沙弗咈干泽歌声绕梁含吮宏富弧骑践蹈角仗节料金障具体蛞蛞来轸流祸漓湘龙御漫歌弥牟闹漕懦衷喷吼迫窘仆童潜入契厚亲房青睐染工日就月将融泄色散沙鴈试墨视如土芥水资源餹餭剔挑退火玩治胁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