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仁民的意思、仁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仁民的解釋

将仁愛和仁義施之于人。《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清 曾國藩 《答劉孟容書》:“親親與民殊,仁民與物殊,鄉鄰與同室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仁民”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一、核心釋義

“仁民”為文言複合詞,由“仁”與“民”組合而成,意為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其核心内涵源于儒家思想,強調統治者或君子應懷仁慈之心關愛民衆,體現“仁政”理念。

二、字義分解

  1. 仁:

    • 本義指人與人相互親善,引申為博愛、恻隱之心。《說文解字》釋:“仁,親也,從人從二。” 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 儒家視“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如孔子提出“仁者愛人”(《論語·顔淵》)。
  2. 民:

    • 泛指百姓、民衆。《說文解字》:“民,衆萌也。” 指社會中的普通群體。

三、經典文獻用例

“仁民”一詞多見于儒家典籍:

四、思想内涵

“仁民”包含三層實踐要求:

  1. 經濟保障:主張“制民之産”(《孟子·梁惠王上》),保障民衆基本生存需求。
  2. 道德教化:通過教育引導民衆向善,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梁惠王上》)。
  3. 政治關懷:反對暴政,提倡“省刑罰,薄稅斂”(《孟子·梁惠王上》),減輕民衆負擔。

五、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仁民”思想可理解為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強調政府或領導者應關注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相契合。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仁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是将仁愛和仁義施之于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該詞由“仁”與“民”組成,“仁”代表仁愛、善良的道德品質,“民”指普通民衆。整體指以仁愛之心關懷、善待百姓,尤其強調為民衆謀福祉。例如,《孟子·盡心上》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主張從愛護親人推廣到愛護民衆,再擴展到萬物。

  2. 儒家思想淵源
    “仁民”體現了儒家“推己及人”的理念,主張從個人修養延伸至社會責任。孟子認為,仁政的基礎在于統治者對百姓的仁愛,如“仁政必自經界始”(《孟子·滕文公上》)。清代曾國藩在書信中也區分了“親親”“仁民”“愛物”的層次,強調不同對象需采取不同的仁愛方式。

  3. 應用與實踐
    這一概念常用于描述領導者或士大夫的道德責任。例如,曆史文獻中稱贊明君“仁民愛物,夙夜在公”,通過減輕賦稅、改善民生實現“國富民強”。宋代詩詞亦以“仁民”表達對理想政治的向往,如“莫道而今官小,吾儒正要仁民”(韓淲《清平樂》)。

  4. 文化影響
    “仁民”與“愛物”共同構成儒家生态倫理觀,形成“親親—仁民—愛物”的遞進關系,對後世治國理念和道德教育影響深遠。

總結來看,“仁民”既是個人道德要求,也是社會政治理想,強調以仁愛為核心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治理,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闆頭暴節竹背暗投明避毀就譽兵敗如山倒不矜細行不通時宜層岩澄晖大呼隆啖齧點瓜豆角惡稔梵婀玲封狼居胥墳壟腹議構通骨粉滑音金樽及親局氣空遠狼歌樂聖料絲隸臣妾例兒撦兒曆正輪廠難以為情女兒葛啪塌鵬鹪前徽芊麗氣門罄盡情詐蛩蛩駏驉全祿稔年認贓申旦達夕哂納食不終味始末原由夙夜鐵心腸通權達變圖記豚鼠瓦垅灣泊頑瞑烏圓小拘晞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