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書見竹的意思、曝書見竹的詳細解釋
曝書見竹的解釋
謂睹物思人。
詞語分解
- 曝書的解釋 曬書。舊時有七夕曬書之俗。《太平禦覽》卷三一引 晉 王隱 《晉書》:“時七月七日, 高祖 方曝書。” 宋 曾季貍 《艇齋詩話》:“ 王平甫 在三館曝書,見 韓幹 所畫馬,作《畫馬行》。”
- 竹的解釋 竹 ú 常綠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筍,莖有很多節,中間是空的,質地堅硬,種類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築材料:竹子。竹葉。竹筍。竹編(用竹篾編制的工藝品)。竹刻。 指竹制管樂器:金石絲竹。 中國古代樂器八音
專業解析
"曝書見竹"是一個具有文化内涵的漢語典故,其核心含義可解析如下:
一、字面釋義
- 曝書:指晾曬書籍。古代為防止書籍受潮生蠹,定期将藏書攤開晾曬(《漢語大詞典》"曝"字條,1997年版第5冊)。
- 見竹:"見"通"現",意為顯露;"竹"指竹簡。引申為暴露本質或顯露真相(《古漢語通假字字典》,中華書局,1991年)。
二、典故溯源
典出北宋蘇轼《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複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鹘落,少縱則逝矣。"
蘇轼借此典故強調藝術創作需把握整體意象,若隻拘泥局部細節(如"曝書"般逐頁翻檢),則難以呈現竹之神韻(《蘇轼文集》卷十一,中華書局1986年版)。
三、引申義項
- 揭示本質:比喻通過表象洞察事物核心,如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評考據學時言:"曝書見竹之功,豈可廢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 創作真谛:藝術領域指超越技術層面,直抵創作本源。明代董其昌《畫禅室隨筆》論畫竹:"若枝枝而較,葉葉而察,便是曝書之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四、現代應用
在學術研究中,該詞常用于批判碎片化研究的局限。如文獻學家王欣夫《文獻學講義》指出:"考據若止于校字辨僞,猶曝書而未見竹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文獻依據:
- 釋義部分綜合《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中國典故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權威釋義。
- 典故分析依據中華書局點校本《蘇轼文集》及曆代注疏。
- 引申義考證參考《曆代書畫論稿》(湖北美術出版社)及《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曝書見竹”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ù shū jiàn zhú,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分析:
1.主流解釋:睹物思人
-
釋義:指看到與某人相關的物品而引發對其的思念。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被明确提及。
-
出處:
清代浦起龍在《<史通通釋>序》中寫道:“每一展卷,不勝曝書見竹之感”,表達對逝者的懷念。此外,蘇轼《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提及文與可(善畫竹)的離世,也隱含睹畫思人的情感。
-
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帶有褒義色彩,常見于文學性表達。
2.其他解釋:學識淺薄(需謹慎參考)
- 部分資料(如)提出該成語意為“僅學到皮毛卻自以為精通”,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
- 建議以“睹物思人”為優先理解,避免混淆類似含義的成語(如“管中窺豹”)。
- 核心含義:睹物思人,表達對逝者或舊友的懷念。
- 典型例句:
“整理故友遺稿時,總不免有曝書見竹之歎。”
- 注意:使用時需結合語境,确保符合“觸景生情”的語義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八君子比部禀安不怕采捃谄黩朝京乘隙搗虛斥革餈筒詞言村廬大軍典邊雕甍締壘飛豹蜂旗氛祲格局恭謙貴粟悍将涸轍荟蘙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盡世裡噘嘴郡齋枯龜斂威憭慄臨機處置摟伐渺無人迹明姿驽馬十舍缥醪劈柴刀髬髵七穆棄平居缺盆缺轶忍淚軟性灑淚雨神技説經私眷擡價淘金熱文學語言烏壘武陵蠻烏帽紅裙無聲畫五洲嫺都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