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拱。謂無為而治。《漢書·高後紀贊》:“ 孝惠 、 高後 之時,海内得離 戰國 之苦,君臣俱欲無為,故 惠帝 拱己。” 顔師古 注:“垂拱而治。”
“拱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拱己”主要指垂拱無為而治,即統治者以不幹預的方式治理國家,強調順應自然、減少人為幹預的政治理念。這一解釋源自《漢書·高後紀贊》的記載:“孝惠、高後之時,海内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無為,故惠帝拱己。”。顔師古注:“垂拱而治”,進一步明确了其“無為而治”的内涵。
部分資料(如)提到“拱己”可引申為個人退讓、不争權益,但這種用法較為少見,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于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讀。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政治哲學讨論中,例如描述漢初“文景之治”前的治國理念。現代日常使用較少,若需表達“退讓”之意,建議選用更常見的詞彙(如謙讓、禮讓)以避免歧義。
拱己(gǒng jǐ)是一個漢語詞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它的第一個部分是“拱”,第二個部分是“己”。
“拱”字的部首是“手”,總共有七畫;而“己”字的部首是“巳”,總共有三畫。
拱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禮記·樂記》中。它的意思是指自我反省,糾正自己的錯誤,追求進步。這個詞在後來的文獻中也經常被引用。
拱己的繁體字形為「拱己」。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拱己在古代的寫法為「拱巳」。這個字形更加簡化,以前的人們用豎直的線表示手,上方的水平線表示巳。
1. 他時常拱己,總結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改進。
2. 在面對錯誤時,我們應該學會拱己,勇于面對自己的問題。
拱己沒有固定的組詞用法,但可以根據上下文的需要進行組合,如拱己反思、拱己進取等。
近義詞包括自我批評、自我反省。
反義詞包括自滿、自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