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燒鷰 ”。烤熟的燕肉。傳說龍嗜食之。 唐 梁載言 《梁四公記·震澤洞》:“ 傑公 曰:‘龍畏蠟,愛美玉及空青,而嗜燕,若遣使通信,可得寶珠。’帝聞大喜……以蠟塗 子春 等身及衣佩,乃齎燒燕五百枚,入洞穴,至龍宮。守門小蛟聞蠟氣,俯伏不敢動。乃以燒燕百事賂之,令其通問,以其上上者獻龍女,龍女食之,大嘉。” 宋 蘇轼 《壽州李定少卿出餞城東龍潭上》詩:“未暇然犀照奇鬼,欲将燒燕出潛虯。”按, 宋 錢易 《南部新書》辛:“龍之性麄猛而畏蠟,愛玉及空青而嗜燒鷰肉,故食鷰肉人,不可渡海。”
“燒燕”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現代漢語中的比喻義
根據,該詞字面指“用火燒燕子巢穴以驅趕燕子”,引申為以強硬手段驅逐人或事物。因燕子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吉祥,這一表達隱含破壞性幹預的負面色彩。
例句:用燒燕的方式處理矛盾,往往適得其反。
古代傳說中的特殊含義
多個文獻顯示,“燒燕”實指烤熟的燕肉,傳說中為龍所嗜食。唐代《梁四公記》記載,使者曾以燒燕賄賂蛟龍進入龍宮;蘇轼詩中“欲将燒燕出潛虯”也與此典故相關。該用法多出現于志怪文學或詩詞隱喻中。
辨析建議:
現代使用多為比喻義,但在閱讀古籍時需注意其特指烤燕肉的典故。若涉及“龍”相關傳說或唐宋文獻,通常指向第二種含義。
燒燕是一個動作描述詞語,指的是焚燒燕子的行為。它是由“燒”和“燕”兩個字組成。
燒燕的部首分别是火和鳥,火是燕子被燒的工具,鳥則是燕子的代表。燒燕的總筆畫數為19。
燒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據說在古代中國的一些地區,人們會用火焚燒燕子,然後收集燕子的精華制作藥材。
繁體字"燒燕"和簡體字"燒燕"拼音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上有些許差别。
在古代,燒燕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的寫法為「爍燕」或「燒燕」,其中的「爍」指的是閃耀、燃燒的意思。
1. 他用火燒燕子,損害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 這種行為屬于非法,任何人都不應該燒燕。
燒燕的相關詞語包括:燒鳥、燃燕、燔燕。
燒燕的近義詞包括:燒殺、火燒。
燒燕的反義詞可以是保護、愛護,因為燒燕是一種傷害燕子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