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失去了適合種子發芽或作物生長的濕度。如:受旱程度正在迅速加深,已經搶救的作物也會很快脫水或失墒,有再度受旱的可能。
“失墒”是農業領域常用的術語,指土壤因失去適宜濕度而無法滿足種子發芽或作物生長的需求。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
失墒指土壤中水分含量不足,導緻無法維持種子正常發芽或農作物生長的狀态。該詞由“失”(失去)和“墒”(土壤濕度)組合而成。
發音與結構
主要原因
常見影響
部分資料提到“失墒”可比喻團隊或個體失去活力,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建議優先采用農業領域的專業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區域旱情數據,可參考權威農業氣象報告(如、6中的實例)。
失墒(shī shāng),是一個由三個字組成的詞彙。其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大(一畫)”、“土(三畫)”、“幾(六畫)”。
失墒一詞來源于《荀子·禮論》中的一段話:“壤者,天之生土也。土者,墒之利也。失墒則濕,不濕則燥,大燥則熱。”其中的“失墒”指的是土壤失去濕潤。
失墒的繁體寫法為“失墒”。
古時候,失墒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1. 長時間缺水導緻土地失墒,使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
2. 在幹旱的氣候條件下,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土地失墒。
失墒沒有常見的組詞。
濕潤、潮濕
幹燥、熱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