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失墒的意思、失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失墒的解釋

土壤失去了適合種子發芽或作物生長的濕度。如:受旱程度正在迅速加深,已經搶救的作物也會很快脫水或失墒,有再度受旱的可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失墒”是農業領域常用的術語,指土壤因失去適宜濕度而無法滿足種子發芽或作物生長的需求。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定義
    失墒指土壤中水分含量不足,導緻無法維持種子正常發芽或農作物生長的狀态。該詞由“失”(失去)和“墒”(土壤濕度)組合而成。

  2. 發音與結構

    • 拼音:shī shāng(部分來源誤寫作“shī shuāng”,但以權威詞典為準)。
    • 結構:獨體字“失”+左右結構“墒”。

二、成因與影響

  1. 主要原因

    • 自然因素:長期幹旱、高溫少雨、大風加速蒸發等。
    • 人為因素:灌溉不足、耕作管理不當導緻土壤保水性下降。
  2. 常見影響

    • 種子無法萌發或幼苗枯萎;
    • 已種植作物可能脫水減産,如冬小麥受旱後“二次脫水”;
    • 加劇區域農業旱情,例如河南省曾因連續少雨導緻秋播困難。

三、相關表達與示例

  1. 近義詞:跑墒(強調水分流失的動态過程)。
  2. 使用場景
    • 例句:“高溫少雨造成土壤失墒,棉花播種受阻。”
    • 常見于農業氣象報告、旱情分析等文本。

四、擴展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失墒”可比喻團隊或個體失去活力,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建議優先采用農業領域的專業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區域旱情數據,可參考權威農業氣象報告(如、6中的實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失墒

失墒(shī shāng),是一個由三個字組成的詞彙。其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大(一畫)”、“土(三畫)”、“幾(六畫)”。

來源

失墒一詞來源于《荀子·禮論》中的一段話:“壤者,天之生土也。土者,墒之利也。失墒則濕,不濕則燥,大燥則熱。”其中的“失墒”指的是土壤失去濕潤。

繁體

失墒的繁體寫法為“失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失墒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長時間缺水導緻土地失墒,使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

2. 在幹旱的氣候條件下,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土地失墒。

組詞

失墒沒有常見的組詞。

近義詞

濕潤、潮濕

反義詞

幹燥、熱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