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骨利幹的意思、骨利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骨利幹的解釋

古部族名。在 瀚海 (今 貝加爾湖 )北,有二俟斤治之。産良馬和百合草。 貞觀 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遣使來獻馬, 唐 以其地為 玄阙州 。 龍朔 中(公元661-663年)改名 餘吾州 ,隸 瀚海都督府 。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忠志》:“ 骨利幹國 獻馬百匹,十匹尤駿,上為製名。”《新唐書·回鹘傳上》:“ 回紇 ,其先 匈奴 也,俗多乘高輪車, 元魏 時亦號 高車 部,或曰 敕勒 ,訛為 鐵勒 。其部落曰 袁紇 、 薛延陀 、 契苾羽 、 都播 、 骨利幹 ……凡十有五種,皆散處磧北。”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測天三家以外諸說》:“然三家外,散見各家論天地有極奇者,《唐書》 太宗 收 骨利幹 ,其地夜短,煮羊脾未熟,天即明。”亦省稱“ 骨利 ”。《太平廣記》卷四八○引《神異錄》:“ 骨利國 居 迴紇 北方, 瀚海 之北。勝兵四千,地出名馬。晝長夜短,天色正臐,煮一羊胛才熟,東方已曙,蓋近日入之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骨利幹是唐代對北方少數民族部落的音譯名稱,屬鐵勒諸部之一,主要活躍于貝加爾湖周邊地區。其詞源為古突厥語“Quriqan”(意為“森林中人”),反映其居住于森林與草原交界地帶的生活特性。以下從曆史文獻與語言角度分述: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與音譯特征

    “骨利幹”屬音譯外來詞,無實際漢語字面意義。唐代史書以近音漢字記錄部落名稱,其發音接近突厥語“Quriqan”(《新唐書·回鹘傳》)。該部因居地極北,晝長夜短,史載“其地夜短晝長,日沒後,天色正曛,煮羊胛適熟,東方已曙”。

  2. 地理與文化關聯

    部落名直譯強調其生态環境:“骨利”(Quri)對應“森林”,“幹”(qan)表人群(《突厥語大詞典》)。《太平寰宇記》稱其“依桦樹而居,善制木器”,印證其森林狩獵文化。


二、曆史記載與權威考釋

  1. 唐代文獻定位

    《通典·邊防典》明确記載:“骨利幹居瀚海北,距京師萬三千裡”,其地即今貝加爾湖流域。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歸附唐朝,置玄阙州隸翰海都督府。

  2. 語言與族屬考辨

    學者岑仲勉《突厥集史》指出,“骨利幹”屬突厥語族,與黠戛斯(今柯爾克孜族先祖)語言相通。其部名在《蒙古秘史》中演變為“豁裡秃馬惕”,延續森林部族語義。


三、文化影響與詞義衍生


文獻來源:

  1. 《新唐書·回鹘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太平寰宇記·卷一九九》(樂史撰,清代校勘本)
  3. 岑仲勉《突厥集史》(中華書局,1958年)
  4. 《老學庵筆記·卷二》(陸遊撰,三秦出版社注譯本)

網絡擴展解釋

“骨利幹”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1. 成語含義(形容人的品質)

2. 曆史部族名稱

辨析要點: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成語典故,可參考上述來源的具體文獻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報喜不報憂貝典背脊驫驫嗶嗶剝剝撥捩不知端倪長至祠事粗詞丁力多會兒凡弱幹時鈎曲鍋竈何道華妙黃初體回絕昏鈍混汞棘鈎經綸滿腹金鑛進手技術性鸠尾隽氣君子動口不動手看垛錢坎離癞狗诔文靈利媌娙摩肩擊毂醲醇帡覆珀末輕刑秋箨拳發沙鹿上皇少差視同兒戲庶望舒憂熟知填阬滿谷替死鬼偷嘴團支書踠趾文瑞效驽骀脅唬辛楚辛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