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失墒的意思、失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失墒的解释

土壤失去了适合种子发芽或作物生长的湿度。如:受旱程度正在迅速加深,已经抢救的作物也会很快脱水或失墒,有再度受旱的可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失墒”是农业气象学中的专业术语,指土壤因蒸发或植物吸收等原因导致水分过度流失,使作物生长所需墒情(土壤湿度)低于正常水平的状态。该词由“失”与“墒”复合构成,其中“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土壤的湿度”,其本义可追溯至古代农书《齐民要术》中关于土壤保墒的记载。

从成因机制分析,失墒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自然蒸发作用,夏季高温导致日均蒸发量可达5-8毫米(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土壤物理学》);二是作物蒸腾耗水,玉米等农作物在抽穗期单株日耗水量可达3-5升(引自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需水量手册》);三是耕作管理不当,如秋翻地不及时镇压会使土壤孔隙度增加15%-20%,显著加剧水分流失(参考中国农业大学《耕作学原理》)。

这种现象对农业生产具有双重影响:直接影响表现为作物根系吸水困难,据《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数据显示,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减产幅度可达30%-50%;间接影响则涉及土壤结构劣化,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实验表明,连续失墒会导致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增加40%以上。当前防治措施主要采用秸秆覆盖、地膜保墒等物理方法,配合滴灌等节水技术,可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升12%-18%(数据源自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3年度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失墒”是农业领域常用的术语,指土壤因失去适宜湿度而无法满足种子发芽或作物生长的需求。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定义
    失墒指土壤中水分含量不足,导致无法维持种子正常发芽或农作物生长的状态。该词由“失”(失去)和“墒”(土壤湿度)组合而成。

  2. 发音与结构

    • 拼音:shī shāng(部分来源误写作“shī shuāng”,但以权威词典为准)。
    • 结构:独体字“失”+左右结构“墒”。

二、成因与影响

  1. 主要原因

    • 自然因素:长期干旱、高温少雨、大风加速蒸发等。
    • 人为因素:灌溉不足、耕作管理不当导致土壤保水性下降。
  2. 常见影响

    • 种子无法萌发或幼苗枯萎;
    • 已种植作物可能脱水减产,如冬小麦受旱后“二次脱水”;
    • 加剧区域农业旱情,例如河南省曾因连续少雨导致秋播困难。

三、相关表达与示例

  1. 近义词:跑墒(强调水分流失的动态过程)。
  2. 使用场景
    • 例句:“高温少雨造成土壤失墒,棉花播种受阻。”
    • 常见于农业气象报告、旱情分析等文本。

四、扩展说明

部分资料提到“失墒”可比喻团队或个体失去活力,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语境判断。建议优先采用农业领域的专业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区域旱情数据,可参考权威农业气象报告(如、6中的实例)。

别人正在浏览...

安佚霸臣骖驹虿尾银钩长箔蝉蜕龙变辰河戏玚珌大肆挥霍房中法相宗费出焚杅甘露革弊根车功败垂成挂衣冠花酒恢胎架阁库见兔放鹰饥惫截发留宾节用裕民进出口瘠土乩仙军工厂寇心老祖了然无闻粮甖炼乳离尘衣凌乱緑筠卖免眉势平原兄弟普淖倾亚秋伏区域禳解芟秋山摇地动审慎行事设譬十常侍试官首丘之情收索私贴遂师荼炭污乱五夏斜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