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服勞役。《後漢書·劉平傳》:“政有恩惠,百姓懷感,人或增貲就賦,或減年從役。”
(2).謂赴任官事。 唐 杜甫 《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攝郴州》詩:“ 郴州 頗涼冷,橘井尚凄清。從役何蠻貊,居官志在行。”役,一本作“ 事 ”。
(3).指奴仆。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保母請 知古 脫服以休,既解麻6*衣,而皂袍見。保母誚曰:‘豈有逢掖之士,而服從役之衣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從役漢語 快速查詢。
"從役"是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應征參與官方強制性的勞役或兵役。該詞由"從"(跟隨、服從)和"役"(勞役、兵役)兩個語素構成,最早見于《漢書·食貨志》記載的徭役制度。
具體釋義可分為三層: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作為曆史詞彙仍見于《漢語大詞典》"服從官方差遣"條目,是研究古代賦役制度的重要語料。
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分析,“從役”一詞在漢語中有以下三層含義:
指被征召從事體力勞動或軍事服務。該用法最早見于《後漢書·劉平傳》的記載:“政有恩惠,百姓懷感,人或增貲就賦,或減年從役。”
▲ 此處的“減年從役”指百姓因感激官員仁政,主動縮短年齡限制去服役,反映古代徭役制度的特點。
特指官員赴任履職。唐代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攝郴州》詩句“從役何蠻貊,居官志在行”即用此意,強調為官者需克服偏遠地區的艱苦環境,體現古代文人的仕途觀。
唐代皇甫枚《三水小牍》中記載,當王知古穿着皂袍(仆役服飾)時,被保母譏諷:“豈有逢掖之士,而服從役之衣耶?” 此處“從役”借服飾特征代指仆役身份。
“役”甲骨文象人持武器(殳)之形,本義為戍守邊疆()。後衍生出三層含義:
建議需要查閱古籍原文的讀者,可訪問查字典(來源1)或《漢語辭海》(來源6)獲取更詳盡的例句解析。
哀氣半個前程俵與閉架式不像不羞當面踳訛從茲道德規範大中至正斷事防送夫蕃衛風舉雲搖分鏡頭公侯古吉拉特人汗巾後閣化合物華競黃皮寡廋環介火巷呼嘯揭局節足井鲋金箋進士舉九阍虎豹客床睽辭累囚羸尪零工論敵麻糖釀雪潛映鞘靶兒棄廢旗開得勝慶觞清羞蘧甯三分發勝冠侁仕神縣神鷹食次首卷隨車甘雨頹散外省頑焰頑尊穩情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