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險的征兆。《漢書·賈誼傳》:“見細德之險徵兮,遙增擊而去之。” 顔師古 注:“言見苛細之人,險阨之證,故重擊其羽而高去。”
“險徵”為“險征”的異體寫法,現規範詞形為“險征”,指預示危險的征兆或迹象。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屬書面用語,多用于描述自然現象或社會變動前的異常狀态。具體解析如下:
音形義解析
讀音為“xiǎn zhēng”。“險”本義為地勢險惡,引申為危險;“征”指迹象、預兆。二者合指通過特定現象可預判潛在危機。例如《左傳》中“山崩川竭,國君之險征也”即用此意。
典型用例
自然領域如《淮南子》記載:“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皆險征之先見”,指氣象異象預示災害;社會領域如《漢書·五行志》将“彗星現”視為政權動蕩的險征。
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可比喻事物發展中的隱患信號,如經濟數據異常被稱為“市場險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7版)。
“險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n zhēng,其核心含義為危險的征兆。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
八奸表闡渤澥桑田逞殘澄遠雠敵丑怪出轍毳索寸箋怠棄道禁盜嫂受金等期彫棠恩書方伎傅陳膚訴敷奏宮牆卦文顧累和風鬨傳惠司勒護月見節局方門僧麪包圈靡冗南巢内郡國昵歡盤駁評唱丕佑淺丈夫企冀起躁阙少日見軵依弱步薩克管勢鈞力敵食饋獸駭說好書手樹同拔異王蓬芮未際未一午漏烏啼引翔鴻享儀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