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屍體失落。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縣長 趙祉 遣 泥和 拜檄謁 巴郡 太守。以十月乘船,於城湍堕水死,屍喪不得。”
(1).屍體;遺體。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甯寺》:“臣從 太原王 來朝陛下,何忽今日枉緻無理?臣欲還 晉陽 ,不忍空去,願得 太原王 屍喪,生死無恨。”
(2).主持喪事。 唐 黃滔 《祭先外舅》:“孀妻捧奠,出女屍喪,嗣男而杳杳江嶺,鄙子而明明肺腸。”
“屍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含義:
屍體失落
指屍體下落不明或無法找到。
文獻例證:晉代幹寶《搜神記》卷十一記載:“縣長趙祉遣泥和拜檄谒巴郡太守……堕水死,屍喪不得。”
屍體;遺體
直接代指逝者的軀體。
文獻例證: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甯寺》中提到:“願得太原王屍喪,生死無恨。”
主持喪事
指負責操辦葬禮相關事宜。
文獻例證:唐代黃滔《祭先外舅》中描述:“出女屍喪,嗣男而杳杳江嶺。”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的讀者參考《搜神記》《洛陽伽藍記》等原始文獻。
屍喪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來指代死者的屍體或喪失親人的傷痛。
屍 字的部首為"屍",共有4個筆畫;喪 字的部首為"一",共有5個筆畫。
《屍喪》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桃夭》一章中,用來表達人們對于死者的哀悼和悲痛。
繁體字中,屍字的寫法為 "屍",喪字的寫法為 "喪"。
在古代,屍字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喪字的寫法略有不同,為 "喪"。
1. 在葬禮上,親友們紛紛向屍喪跪拜,表達對逝者的敬意。
2. 他因為親人的屍喪而深陷悲傷之中。
屍首、屍體、屍骨
屍體、遺體
生者、存活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