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燒畲的意思、燒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燒畲的解釋

燒荒種田。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煮井為鹽速,燒畬度地偏。” 仇兆鳌 注:“《農書》: 荊楚 多畬田,先縱火熂爐,候經雨下種…… 杜田 曰: 楚 俗,燒榛種田曰畬。” 唐 劉禹錫 《竹枝詞》之九:“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宋 陸遊 《村舍》詩:“山高正對燒畬火,溪近時聞戽水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燒畲(shāo shē),又稱“火耕”、“火耨”或“畲田”,是中國古代一種原始的耕作方式,指通過焚燒田地裡的草木,利用其灰燼作為肥料來耕種土地的方法。該詞由“燒”和“畲”二字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這種耕作的核心特征。

詳細釋義:

  1. 耕作方式:

    • 先砍伐選定地塊上的樹木雜草,待其幹燥後引火焚燒。
    • 焚燒後的草木灰成為天然的肥料,覆蓋在地表。
    • 隨後直接在灰燼上播種(多為旱地作物如粟、豆等)或進行簡單的翻土後播種。
    • 這種方式通常不進行深耕,依靠灰燼的肥力維持一兩季作物生長後,地力耗盡便抛荒,另尋新地重複此過程。
  2. 曆史背景與地域:

    • 燒畲是山地農業早期普遍采用的耕作方式,尤其盛行于南方山林地區。
    • 唐代詩人如劉禹錫、杜甫、溫庭筠等的詩作中均有對“燒畲”場景的生動描繪(如劉禹錫《竹枝詞》:“銀钏金钗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反映了當時在巴楚等地(今川東、鄂西、湘西一帶)的盛行情況。
    • 這種耕作方式與古代“刀耕火種”的農業發展階段緊密相連,是生産力水平較低時期對山林土地資源的一種利用方式。
  3. 文化與社會意義:

    • 燒畲體現了先民適應山地環境、利用自然力的智慧。
    • 它常與特定的地域文化(如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早期農業)相關聯。
    • 在文學作品中,“燒畲”也常作為山野農耕生活的意象出現。
  4. “畲”字辨析:

    • “畲”在此處讀作shē,特指刀耕火種的田地或這種耕作方式本身。
    • 需注意與讀作yú 的“畲”(意為開墾過兩年的田地)以及指代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的“畲族”(Shē Zú)進行區分。雖然“畲族”的族稱與其曆史上可能從事過的山地耕作方式有關聯,但“燒畲”一詞本身主要指耕作方法,而非特指畲族。
  5. 現代意義:

    • 隨着農業技術進步和生态保護意識的增強,原始的、破壞性的燒畲耕作已基本被淘汰。
    • 現代可持續農業中的“火管理”(如受控火燒)在特定生态系統中用于促進更新、控制病蟲害等,其目的和方法已與古代燒畲有本質區别。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燒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燒畲”讀作shāo shē,本義指古代農耕中的一種刀耕火種方式,即焚燒山林草木,利用灰燼作為肥料進行播種()。這種方式在唐代尤為常見,如杜甫、劉禹錫等詩人的作品中均有描述。

二、曆史背景與操作方式

  1. 農耕技術
    燒畲需先砍伐山坡上的草木,待其幹燥後焚燒,灰燼成為天然肥料。趁雨後播種,作物依靠自然生長()。
  2. 儀式與講究
    焚燒前需祭祀“火畲神”,并砍出“火路”防止山火蔓延()。

三、環境影響與争議

四、文學與曆史記載

五、引申含義

在成語中,“燒畲”被引申為“惡意破壞他人利益”的行為(),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燒畲”既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農耕方式,也反映了早期農業對環境的依賴與破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字面農耕意義與成語中的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福國會安循悲促閉塞眼睛捉麻雀布鞋不依敕憲初稿促救單身貴族打屏甸甸電露滴零搭拉動粗房廊反訴風志焚身弓把公上共通詭觀鬼吒狼嚎黑犢回閃煎淚腳爪腳色狀俊英苦匏憐察兩姓殓衣六井眇綿麋茸木劍逆風家漚洩蹒行牽線青骨青廬山僻紹興酒衰孄水火不相容瑣甲談講天弓田捐狪犬鲖蟹投金讬躬枉費工夫辒辂仙露崤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