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識糊塗。 唐 孟郊 《答姚怤見寄》詩:“賢哲不苟合,出處亦待時;而我獨迷見,意求異士知。”
(2).指糊塗的見解。 梁啟超 《論希臘古代學術》第二章:“雖然,其揭櫫理性,而以六根六塵所接構者為迷見,一也。”
“迷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見識糊塗
指認知或判斷不清的狀态。如唐代孟郊《答姚怤見寄》詩雲:“而我獨迷見,意求異士知”,表達詩人自謙見識有限,渴望尋求高人指引的意境。
糊塗的見解
指錯誤或不清晰的觀點。梁啟超在《論希臘古代學術》中批評某些認知“以六根六塵所接構者為迷見”,強調感官經驗可能導緻的偏頗認知。
該詞收錄于《漢語大詞典》,多用于古典文獻或哲學讨論中,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其語境含義。
《迷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對事物的看法、觀點産生迷惑或誤解。它可以指一個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不清晰或固執己見,也可以指一個團體或社會對某個問題的共識出現偏離。
《迷見》的第一個字是“迷”,它的部首是辶(辵),共有7個筆畫;第二個字是“見”,它的部首是見,共有4個筆畫。
《迷見》是漢語詞彙,由漢字組成。在簡體中文中,《迷見》的寫法是迷見,而在繁體中文中,它的寫法是迷見。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古代文字學研究,古時候寫作《迷見》的漢字形狀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與現代相似。
1. 他對新事物總是抱着迷見,不願嘗試。
2. 這個團體的觀點已經偏離了客觀事實,充滿了迷見。
迷茫、迷路、迷惘、誤見、謬見
固執己見、迷信、狹隘
明見、真知、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