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誣谀的意思、誣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誣谀的解釋

謂以不實之詞奉承人。 明 吳承恩 《<留思錄>序》:“世道下衰,詩官廢閣矣,後雖多有作,誣諛藻繢,交不相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誣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ū yú(注意:部分網頁誤注為“wū dǔ”,實為錯誤),其含義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以不實之詞奉承或中傷他人,包含兩層行為:

  1. “誣”:捏造事實,惡意诋毀;
  2. “谀”:阿谀奉承,曲意讨好。
    兩者結合,既可能指通過虛假言辭讨好他人,也可能指通過誣陷手段損害他人名譽。

詳細解釋

  1. 詞義構成

    • 源自古代漢語,常見于文言文。如明代吳承恩在《〈留思錄〉序》中寫道:“誣谀藻缋,交不相信”,指當時詩文創作中虛誇奉承、缺乏真誠的現象。
    • 唐代柳宗元《柳河東集》提到“佞譽誣谀”,進一步佐證其貶義色彩。
  2. 行為特征

    • 不實性:内容虛假,脫離事實;
    • 目的性:或為讨好權勢,或為損害他人;
    • 社會危害:破壞信任,擾亂公正(如《周禮》中将其視為破壞社會和諧的行為)。

相關辨析


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誣谀的意思

誣谀(wū dú)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故意編造或散布不實的言論或信息,以貶低、毀謗他人。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可以造成嚴重的傷害和錯誤的判斷。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誣谀的部首分别是言(yán)和讠(yán),屬于辭訓部首。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誣谀的總筆畫數是12。

來源和繁體

誣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誣谀的寫法為「誣毀」,用繁體字書寫強調了詞彙的古老和正式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誣谀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可以為「誣譛」,其中「貝」也是用來表示讠部,「譛」是當時的古體字。

例句

1. 他被他人的誣谀所傷害,心情很不好。

2. 不要隨意相信别人對他人的誣谀,先自己判斷。

組詞

1. 誣谀者:指進行誣谀行為的人。

2. 誣谀罪:指編造或傳播虛假信息以诽謗他人的犯罪行為。

3. 誣谀言論:指編造或傳播的不實言辭或信息。

近義詞

中傷、诽謗、毀謗

反義詞

褒揚、稱贊、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