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尸体失落。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县长 赵祉 遣 泥和 拜檄謁 巴郡 太守。以十月乘船,於城湍堕水死,尸丧不得。”
(1).尸体;遗体。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臣从 太原王 来朝陛下,何忽今日枉致无理?臣欲还 晋阳 ,不忍空去,愿得 太原王 尸丧,生死无恨。”
(2).主持丧事。 唐 黄滔 《祭先外舅》:“孀妻捧奠,出女尸丧,嗣男而杳杳江岭,鄙子而明明肺肠。”
“尸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含义:
尸体失落
指尸体下落不明或无法找到。
文献例证: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记载:“县长赵祉遣泥和拜檄谒巴郡太守……堕水死,尸丧不得。”
尸体;遗体
直接代指逝者的躯体。
文献例证: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中提到:“愿得太原王尸丧,生死无恨。”
主持丧事
指负责操办葬礼相关事宜。
文献例证:唐代黄滔《祭先外舅》中描述:“出女尸丧,嗣男而杳杳江岭。”
建议需要深入考证的读者参考《搜神记》《洛阳伽蓝记》等原始文献。
尸丧是一个汉字词语,一般用来指代死者的尸体或丧失亲人的伤痛。
尸 字的部首为"尸",共有4个笔画;丧 字的部首为"一",共有5个笔画。
《尸丧》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周南·桃夭》一章中,用来表达人们对于死者的哀悼和悲痛。
繁体字中,尸字的写法为 "屍",丧字的写法为 "喪"。
在古代,尸字的写法与现代大致相同,丧字的写法略有不同,为 "喪"。
1. 在葬礼上,亲友们纷纷向尸丧跪拜,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2. 他因为亲人的尸丧而深陷悲伤之中。
尸首、尸体、尸骨
尸体、遗体
生者、存活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