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el relieved;feel at ease] 疑慮、嫌隙等消釋後心中平靜的樣子
聽了他的話,我心中便釋然了
(1).疑慮消除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由是釋然,復無疑慮。”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神奇》:“釋然放懷,無復蔕芥。” 魯迅 《書信集·緻樓炜春》:“先時聞謡言,多為惡耗,幾欲令人相信。今見其親筆,心始釋然。”
(2).消融貌;瓦解貌。 唐 劉禹錫 《何蔔賦》:“於是蹈道之心一,而俟時之志堅。内視群疑,猶冰釋然。” 宋 蘇洵 《幾策·審勢》:“久而不治,又将有大於此,而遂浸微浸消,釋然而潰。” 明 劉基 《郁離子·千裡馬》:“ 三代 之民,猶以膠摶沙,雖有時而融,不釋然離也。”
(3).形容領悟。《新唐書·杜正倫傳》:“朕及即位,處置有失,必待諫乃釋然悟。” 金 王若虛 《道學發源後序》:“明乎天理人欲之辨,始於至粗,極于至精,皆前人之所未見,然後天下釋然,知所適從。” 清 恽敬 《明夷說》一:“三聖人之意蓋相條貫如此,知此則諸爻之辭可釋然矣。”
喜悅貌。《莊子·齊物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 成玄英 疏:“釋然,怡悅貌也。” 宋 司馬光 《論財利疏》:“一朝京師得雨,遠方未遍,則君臣釋然相慶,不復以民食為念。”
“釋然”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ì rán,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因疑慮、嫌隙等消除後内心恢複平靜或豁然領悟的狀态。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疑慮消除後的平靜
指因困惑、誤會、矛盾等消散後,内心不再糾結,恢複坦然。例如:
“聽了他的解釋,我心中便釋然了。”
這一用法在古籍中常見,如《世說新語》記載:“由是釋然,無複疑慮。”
領悟後的豁達
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的理解或對道理的透徹領悟,如:
“天下釋然,知所適從。”
這一層含義強調從困惑到通透的心理轉變。
佛教文化中,“釋”與釋迦牟尼相關,但“釋然”一詞本身不特指宗教概念,而是通用表達。需注意避免與佛教術語混淆。
“釋然”既是對負面情緒的消解,也是對真理的領悟,兼具情感與認知的雙重内涵。
《釋然》是一個漢語詞語,它可以表示一種心境或态度。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釋和然。
1. 釋:釋字的部首是讠,讀音為shì。它表示思考、解釋、解脫等意思,在漢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然:然字的部首是火,讀音為rán。它表示自然、如此、無疑等意思,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
《釋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最早出現在《文心雕龍·闡幽》一書中。這個詞在漢字中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在繁體字中,釋然使用的是「釋然」的寫法。它在傳統漢字中保留了釋字的讠部,并再次加上了「釋」的部首,即釆。這個版本在一些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仍然使用。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使用的是「釋」字的古字形,字形中的右側呈現了一個扁平的形狀。而在宋代以後,「釋」的字形變成了現代的樣子。
例如,我們可以使用「釋然」來組成一些詞語,比如「釋然不語」表示心情平靜而不說話。另外一個例子是「釋然大笑」,表示突然開心起來并大笑。
近義詞包括:開心、滿足、豁達。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接受事實或放下煩惱的心态。
反義詞包括:不滿、苦悶、不解。這些詞語表示一個人對某種情境産生了不滿或不解的情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