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吳太伯世家》載: 春秋 時, 吳王 壽夢 少子 季劄 封于 延陵 ,號 延陵季子 。他出使路過 徐國 , 徐國 國君很愛他的劍。 季劄 已心許,準備回來時再送給他。等到回來時, 徐 君已死, 季劄 就把劍挂在 徐 君墓上,表示不能因 徐 君已死而違背自己許劍的心願。後以“挂劍”為懷念亡友或對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諱稱朋友逝世。 唐 王維 《哭祖六自虛》詩:“不期先挂劍,長恐後着鞭。” 明 張煌言 《祭定西侯張侯服文》:“徒深挂劍之懷,每阻炙雞之願。” 蘇曼殊 《答蕭公書》:“今托 穆弟 奉去《飲馬荒城圖》一幅,敬乞足下為焚化於 趙公 伯先 墓前,蓋同客 秣陵 時許 趙公 者,亦昔人挂劍之意。”
“挂劍”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典故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號延陵季子)出使途中經過徐國,徐國國君喜愛他的佩劍。季劄雖未當場贈劍,但心中已默許歸來時相贈。然而,待季劄返回時徐君已逝,他便将劍挂在徐君墓前,以示不因生死違背承諾。這一行為成為守信與悼念的經典象征。
此典故與“一諾千金”内涵相似,但更側重生死不渝的情義。後世也以“延陵劍”代指季劄的品德,成為儒家“信”文化的典型符號。
這一詞語至今仍在中文語境中承載着深厚的情感與道德意義。
挂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挂和劍。
挂的部首是手,總共有6個筆畫;劍的部首是刀,總共有9個筆畫。
挂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武士的裝備習慣。傳統上,武士們在戰鬥之餘會将劍懸挂在腰間,以備不時之需。
繁體字中,“挂”字的寫法為「掛」,劍字的寫法為「劍」。
在古時候,挂劍的漢字寫法是「挂劍」。
他将劍挂在牆上,以便隨時取用。
挂劍的組詞有:挂劍武士、挂劍高手等。
挂劍的近義詞有:懸劍、系劍等。
挂劍的反義詞是:卸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