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上司申報的文書。《隋書·盧恺傳》:“ 威 之從父弟 徹 肅 二人,并以鄉正徵詣吏部, 徹 文狀後至而先任用。” 宋 曾鞏 《史館申請三道劄子》:“各限自指揮到日,一月内取到文字,發送史局,其逐路監司州府,逐縣長吏,各具無漏略文狀連申。”
(2).指訴狀。《水浒傳》第二回:“﹝ 高俅 ﹞因幫了一個生鐵 王員外 兒子使錢,每日三瓦兩舍,風花雪月,被他父親 開封府 裡告了一紙文狀……疊配出界發放。”
(3).字據,軍令狀。《三國演義》第六九回:“ 洪 曰:‘倘有疎失,若何?’ 郃 曰:‘甘當軍令。’ 洪 勒了文狀, 張郃 進兵。”《三國演義》第七一回:“﹝ 洪 ﹞大怒曰:‘吾教汝休去,汝取下文狀要去;今日折盡大兵,尚不自死,還來做甚!’”
“文狀”是古代漢語中的多義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官方申報文書
指下級向上級呈報的正式文件。例如《隋書·盧恺傳》記載“徹文狀後至而先任用”,即說明官員任職時需提交此類文書。
二、訴訟文書
特指向官府遞交的訴狀。如《水浒傳》中高俅因行為不端被“告了一紙文狀”,最終導緻其被發配。
三、承諾字據
類似軍令狀的書面保證。典型例子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張郃立下“文狀”後領兵作戰,若失敗則需承擔軍法責任。
語源與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官方或民間書面場景,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三個義項的共通點在于均指向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憑證,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文字憑證的重視。
《文狀》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書信的格式或内容”。也可以指文書或書信的形式和内容。這個詞通常在書法和文學方面使用。
《文狀》的部首是“文”,表示與文化有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是11畫。
《文狀》是由漢字“文”和“狀”組成的詞語,其中“文”來自古代象形文字,表示文字和文化;“狀”來自古代指事文字,表示形狀。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狀”的意思。
《文狀》的繁體字為「文狀」。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所以《文狀》在古時候的寫法也有所不同。然而,在古代的記載中,我沒有找到特定描述《文狀》在古時候的寫法。
1. 他寫了一封長篇的《文狀》給家鄉的親朋好友。
2. 這封拜訪信的《文狀》要特别注意用詞和格式。
1. 文書:表示一種以文字形式記錄信息、處理事務的書面文件。
2. 狀語:表示動作、狀态等的修飾成分,通常用來說明說話者的情況或者發生動作的具體方式。
書函、書信、信件、函件。
口信、口信、口頭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