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clare sb. has ***d;sent out obituary]∶把去世的消息通知死者親友
(2) [deal with the funeral affairs;manage a funeral]∶辦理喪事
(1).人死公告于衆。《左傳·莊公四年》:“王( 楚武王 )遂行,卒於樠木之下……莫敖以王命入盟 隨侯 ,且請為會於 漢 汭而還。濟 漢 而後發喪。”《北史·齊紀中·顯祖文宣帝》:“ 文襄 崩,祕不發喪。” 唐 杜牧 《窦列女傳》:“ 希烈 暴死,其子不發喪,欲盡誅老将校,以卑少者代之。” 郭沫若 《孔雀膽》第三幕:“ 段功 :‘什麼?被他們毒死了!怎麼外邊一個人也沒有說起呢?’ 阿蓋 :‘他們沒有發喪啦。你聽我慢慢對你說吧。’”
(2).辦理喪事。《史記·郦生陸賈列傳》:“及 平原君 母死, 陸生 素與 平原君 善,過之。 平原君 家貧,未有以發喪,方假貸服具, 陸生 令 平原君 發喪。”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七:“妻覺,揣釵得之,家遂發喪。”《東周列國志》第二三回:“ 許穆公 薨。 齊侯 留 蔡 三日,為之發喪。” 郭澄清 《大刀記》開篇二:“ 賈 家死了人,在發喪之前,棺材都停在這裡。”
“發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強調喪事的程式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史記》《三國演義》等文獻。
《發喪》是一個動詞詞組,指的是喪家之事開始,通知親友和社會公衆有人去世的行動。它是指在人逝世後,家屬通過各種方式向親友宣告喜訊并邀請親友前來吊唁。
《發喪》由兩個部分組成:發(發音fā)和喪(發音sàng)。
“發”在《康熙字典》中的筆畫數為五畫,“喪”為四畫。
《發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喪事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活動,特殊的禮儀和習俗常常伴隨喪家之事。《發喪》一詞的繁體形式為「發喪」。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發喪》可以用「髮喪」來書寫。其中,「髮」指頭發,意為頭部;「喪」指失去,意為失去親人。
1. 在祖父去世後,他親自通知親友發喪。
2. 社區裡發喪的消息傳得很快,很多人前來吊唁。
發喪相關的組詞有:
發喪的近義詞是“宣喪”,意思相同。
反義詞是“喪事完畢”,意為喪事結束,不再需要通知喪家之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