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儆戢的意思、儆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儆戢的解釋

戒懼而有所收斂。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庶政·訪拿蠹棍》:“夫新官初蒞,當此積弱之餘,不大有以振剔之,則奸惡無所儆戢,而良懦愈緻欺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儆戢”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ǐng j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由“儆”和“戢”兩字組成:


詳細解釋

  1. 行為與心理的雙重約束
    既包含内心的警惕(儆),也強調外在行為的克制(戢)。例如,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中提到,新官上任時需嚴懲奸惡以“儆戢”不法之徒,保護良善。

  2. 使用場景

    • 威懾警示:如通過懲罰少數人達到警示全體的效果(“懲一儆百”)。
    • 自我約束:個人在複雜環境中收斂鋒芒,避免招緻禍患。

字義分解


出處與示例

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福惠全書·庶政·訪拿蠹棍》:“奸惡無所儆戢,而良懦愈緻欺淩”,強調通過威懾實現社會秩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儆戢》的意思

《儆戢》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思是警戒、戒備。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儆”和“戢”。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儆》的部首是“人”,它包含了15個筆畫;《戢》的部首是“戈”,它包含了14個筆畫。

來源

《儆戢》兩個字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谷風》中的一句詩:“式微式微、胡不歸。”其中“胡不歸”的意思即為警戒、戒備。後來,“儆戢”逐漸成為固定的詞組,用來形容警覺和戒備的狀态。

繁體

《儆戢》的繁體字是「警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些不同。《儆戢》的古時候寫法是略有區别的。具體寫法可參見古籍和古文字研究文獻。

例句

1. 他對這個陌生的環境保持着警戒和戒備的态度。

2. 在戰争時期,人們時刻保持着儆戢的姿态。

組詞

1. 警戒

2. 警惕

3. 警示

近義詞

警覺、警惕、戒備、警戒

反義詞

放松、縱容、忽視、疏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