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駐屯軍隊。《後漢書·耿弇傳》:“若先攻 西安 ,不卒下,頓兵堅城,死傷必多。” 唐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禦赴漢中判官》詩:“頓兵 岐 梁 下,卻跨沙漠裔。”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惟 老官屯 有賊壘,為前歲 額爾登額 頓兵處。” 毛6*澤6*東 《第二次************的轉折點》:“五個月的戰争,使 德 軍既沒有打進 ********* 油田,也沒有打下 斯大林格勒 ,迫使 希特勒 頓兵于高山與堅城之下,欲進不能,欲退不得,損失甚大,陷于僵局。”
(2).停戰,按兵不動。 三國 蜀 諸葛亮 《絕盟好議》:“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周書·賀拔勝傳》:“大王帝室藩維,與國休戚,受任征讨,理宜唯敵是求,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 明 劉基 《浙東處州分府元帥石末公德政記》:“女輩雖非與盜通,然頓兵玩寇,以緻蔓延,不為無罪。”
(3).損壞兵器。謂打仗而有損失。頓,通“ 鈍 ”。《左傳·昭公十五年》:“軍吏曰:‘獲城而弗取,勤民而頓兵,何以事君?’” 楊伯峻 注:“ 襄 四年《傳》:‘甲兵不頓。’ 孔 疏:‘頓謂挫傷折壞。’此同。兵指兵器。” 漢 王充 《論衡·福虛》:“使 宋 楚 之君合戰頓兵,流血僵屍,戰夫禽獲。”《孫子·謀攻》“故兵不頓而利可全” 宋 張預 注:“以完全立勝於天下,故無頓兵血刃之害,而有國富兵強之利。”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制勝》:“太守 張文錦 ,與守備 楊鋭 等合謀,令軍士鼓譟,登城大駡,激怒逆 濠 ,使頓兵挫鋭于堅城之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頓兵漢語 快速查詢。
頓兵是漢語軍事術語,指軍隊駐紮停留或使軍隊受阻無法前進,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軍隊駐紮
軍事受阻
“頓”本義為“以首叩地”,引申為“停留”;“兵”從“斤”(斧钺),本指兵器,後代指士兵或軍事行動。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先秦兵書,定型于漢代史籍。
唐宋後衍生出“耗費兵力”“久戰無功”的消極含義,如蘇轼《策斷》中“頓兵數萬,坐而食利”。
明确釋義為“屯兵;駐軍”,并引《漢書·李陵傳》:“陵且戰且引,南行數日,抵山谷中,連戰,士卒中矢傷,頓兵複戰。”
“燕王皝遣慕容恪頓兵塞上,以防趙兵。”此處指陳兵布防。
古籍原文參考:
《孫子兵法·作戰篇》:“久暴師則國用不足……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其中“鈍兵”與“頓兵”意近,均強調軍事停滞之弊。
參考資料:
“頓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在曆史文獻和軍事語境中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軍隊在某一地點駐紮或停留。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軍事行動的描述,強調軍隊的部署狀态。例如:
指軍事行動中止或軍隊暫時不采取攻勢。例如:
“頓”通“鈍”,指兵器因戰鬥損耗變鈍,引申為戰争失利或消耗。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嘊嘊巴山蚌埠别處禀授不稱慚忸忏拔瘡痏傳癖詞箋摧怆打頭陣彫零雕像剬削炖煌風形風雨對床紛拿敷露腹笑橫穿環渎皇丘話言灰簇簇穢汙建同矯假驕陵技能精粗驚恨襟契金柝九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拘學顆粒無收快憾領線噜蘇麥壟盲盲妙竹前邁氣概清風子勤績賽烏生産品勝情識人司非塌秧帏幕武傷小朝邪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