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京畿王田生産的谷物。《穀梁傳·桓公十四年》:“甸粟而内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禦廪。” 範甯 注:“甸,甸師。掌田之官。”
(2).指皇倉的存糧。 清 侯方域 《定鼎說》:“夫内有甸粟之裕,外益風俗之隔。”
“甸粟”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甸”與“粟”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與田賦制度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甸”本指王田外圍的郊野地區,後引申為以六十四井為一單位劃分的田獵區;“粟”則專指未去殼的谷粒,後泛指糧食。兩字連用特指古代甸服地區繳納的谷物賦稅。
從制度背景看,《周禮·地官·小司徒》記載“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說明“甸”是古代田賦計量單位。甸粟作為實物稅,主要用于供給王室或軍事儲備,《漢書·食貨志》提及甸服諸侯“納總(帶稭的谷物)謂之甸粟”,印證其作為特定區域稅賦的專屬性。
《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指出,甸粟在文獻中多與“邦賦”對舉,如《左傳·襄公七年》“甸粟而炊之”注疏稱“甸粟謂畿内所納粟”,強調其地域範圍限于王畿内的甸服區域。這一概念隨着井田制瓦解逐漸淡出常用詞彙範疇,但在研究先秦經濟制度時仍具重要史料價值。
“甸粟”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diàn sù,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京畿王田生産的谷物
指古代京城周邊由王田(皇家田地)所産的糧食。例如《穀梁傳·桓公十四年》記載:“甸粟而内之三宮”,此處“甸”指掌管田地的官員“甸師”,“粟”即谷物()。
皇倉的存糧
引申為皇家糧倉中的儲備糧食,如清代侯方域《定鼎說》中提到:“夫内有甸粟之裕”,強調國家糧儲的豐足()。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穀梁傳》及清代文獻《定鼎說》。
阿迦嚧香邊司察刻寵任辭要達鄉打轉轉得而複失得意之作嫡傳阨僻分身術跟伴胳肢公忠體國光緒詭黠估稅古藝江蓠簡校積陳進納酒甕卷甲倍道隽良駿邁軍資昆劍兩願令疵厲然流平呂太後的筵宴茫然若失命釂破家蕩業箝塞邛蒟跧藏韶發赦孤社稷勝踐慎戒水飯窣堵綏馭陶汰天地桌同紐通應子魚頽塌妄談禍福王統黠虜小黃門虓險瑕釁襲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