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harmonious] 指做近體詩、骈體文平仄不調
有司謂其失粘
見“ 失黏 ”。
“失粘”是古代詩詞格律中的術語,主要涉及近體詩(如律詩、絕句)和骈體文的平仄規則。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失粘指在創作近體詩或骈體文時,因平仄不調導緻聲韻不協調的現象。具體表現為:
近體詩
狹義指違反“粘對規則”:律詩中前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須相同,否則為失粘。例如:
骈體文
宋代起,表、啟等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調,也被稱為失粘。
失粘是格律詩創作的核心禁忌之一,體現了古代漢語聲韻的嚴謹性。學習時可參考《耆舊續聞》等典籍(),或通過權威工具書(如漢典、滬江詞典)查閱具體案例。
「失粘」是指物體原先粘在一起的狀态被破壞,無法再将其粘合在一起的現象。該詞的部首是「白」和「礻」,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5畫和4畫。
「失粘」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出自《楚辭·九折》,其中曰:“失粘如之何,日斜半,心可填”。意為無法粘合在一起,如何度過這樣的日子,心情是否可填滿。
在繁體字中,“失粘”可寫作「失黏」。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失粘」字并沒有變化,隻是在筆畫順序上有一些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失粘」的例句:
1. 膠水幹了,玻璃破了,書頁失粘成一摞散落的紙張。
2. 碎紙片上的膠水已經失粘,無法再粘在一起。
3. 這塊布料已經失粘,無法再被縫合。
以下是與「失粘」相關的一些組詞:
1. 重粘:重複粘合,使物體重新粘在一起。
2. 多粘:物體上有多個部分或區域互相粘合在一起。
3. 不粘:兩個物體之間沒有粘性,無法粘合在一起。
「失粘」的近義詞為「解粘」,意為解除粘合,分離物體。反義詞為「粘合」,意為将物體黏在一起,使其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