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harmonious] 指做近体诗、骈体文平仄不调
有司谓其失粘
见“ 失黏 ”。
“失粘”是古代诗词格律中的术语,主要涉及近体诗(如律诗、绝句)和骈体文的平仄规则。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失粘指在创作近体诗或骈体文时,因平仄不调导致声韵不协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近体诗
狭义指违反“粘对规则”:律诗中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否则为失粘。例如:
骈体文
宋代起,表、启等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也被称为失粘。
失粘是格律诗创作的核心禁忌之一,体现了古代汉语声韵的严谨性。学习时可参考《耆旧续闻》等典籍(),或通过权威工具书(如汉典、沪江词典)查阅具体案例。
「失粘」是指物体原先粘在一起的状态被破坏,无法再将其粘合在一起的现象。该词的部首是「白」和「礻」,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5画和4画。
「失粘」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出自《楚辞·九折》,其中曰:“失粘如之何,日斜半,心可填”。意为无法粘合在一起,如何度过这样的日子,心情是否可填满。
在繁体字中,“失粘”可写作「失黏」。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失粘」字并没有变化,只是在筆画順序上有一些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失粘」的例句:
1. 胶水干了,玻璃破了,书页失粘成一摞散落的纸张。
2. 碎纸片上的胶水已经失粘,无法再粘在一起。
3. 这块布料已经失粘,无法再被缝合。
以下是与「失粘」相关的一些组词:
1. 重粘:重复粘合,使物体重新粘在一起。
2. 多粘:物体上有多个部分或区域互相粘合在一起。
3. 不粘:两个物体之间没有粘性,无法粘合在一起。
「失粘」的近义词为「解粘」,意为解除粘合,分离物体。反义词为「粘合」,意为将物体黏在一起,使其固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