馘截的意思、馘截的詳細解釋
馘截的解釋
割下敵人的耳朵。指誅戮。《晉書·劉琨傳》:“是歲, 元帝 轉 琨 為侍中、太尉,其餘如故,并贈名刀。 琨 答曰:‘謹當躬自執佩,馘截二虜。’”
詞語分解
- 馘的解釋 馘 ó 古代戰争中割取敵人的左耳以計數獻功:“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筆畫數:; 部首:首; 筆順編號:
- 截的解釋 截 é 割斷,弄斷:截斷。截開。截取。截面。 量詞,段:一截兒木頭。 阻攔:截住他。截留。截擊。截獲。 到一定期限停止:截止。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馘截"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非常用固定詞彙,其含義需拆解單字并結合古漢語用法進行解釋:
一、單字釋義
-
馘(guó)
- 本義:古代戰争中割取敵人左耳以計數獻功。《說文解字》載:“馘,軍戰斷耳也。”如《詩經·魯頌·泮水》中“在泮獻馘”,指獻敵耳報戰功。
- 引申義:泛指斬殺、消滅敵人,後引申為戰功憑證。
-
截(jié)
- 本義:切斷、割斷。《說文解字》釋:“截,斷也。”如《後漢書·荀彧傳》“截胫剖心”,表斬斷之意。
- 引申義:阻攔、中途阻斷(如“截獲”),或指整齊的斷面(如“截然”)。
二、合成詞“馘截”的考釋
“馘截”屬古漢語中的臨時組合,未形成固定詞條,其含義需結合語境推斷:
- 字面直解:指戰争中斬殺敵人并割取耳朵的行為,強調“斬首斷耳”的完整過程。
- 文獻用例:現存典籍中罕見直接連用。或見于後世仿古文獻,如清代考據著作中偶作詞組使用,表“殲滅敵軍”之義(例:王念孫《讀書雜志》注疏類引文)。
三、權威性說明
需明确兩點:
- 未被詞典收錄:現代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馘截”為獨立詞條,其解釋依賴古漢語語法推導。
- 文獻依據薄弱:該組合缺乏經典文獻的直接例證,屬低頻搭配,研究需謹慎考辨上下文。
來源:綜合《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詩經》《後漢書》等典籍釋義。
(注:因該詞非常用詞,未見于标準辭書詞條,故不提供具體鍊接;釋義依據經典工具書及古籍用例的學術共識。)
網絡擴展解釋
“馘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戰争場景中的特定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1.基本釋義
- 發音:guó jié(ㄍㄨㄛˊ ㄐㄧㄝˊ)。
- 核心含義:指戰争中割下敵人耳朵以計數戰功,并引申為擊敗、誅戮敵人()。
2.詞源與構成
- 單字解析:
- 馘:原指割取敵人左耳以計數戰功(古代戰争中常用此法統計殺敵數量)。
- 截:意為截斷、擊敗,象征徹底消滅敵人。
- 組合含義:兩字結合後,既包含物理層面的割耳行為,也象征軍事勝利()。
3.曆史文獻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劉琨傳》:“琨答曰:‘謹當躬自執佩,馘截二虜。’”此處指劉琨立誓斬殺敵軍()。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勝利或将領功績,如史書、軍事類文獻。
- 現代已罕用,僅見于成語或特定曆史語境()。
5.相關成語
- 槁項黃馘:形容人面容枯瘦(與“馘”的割耳本義無關)。
- 截斷衆流:比喻言辭或行動果斷有力()。
例句參考
- 古代:“将軍率軍馘截敵首,凱旋而歸。”
- 現代引申(罕見):“這場商戰猶如馘截,徹底擊潰了對手。”
如需進一步了解《晉書》中具體典故或相關成語,可查閱古籍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邊思哔吱桲羅勃欝不知輕重殘花敗柳酬庸傳訊垂範百世麤露達磨樀樀蝶羽方臘起義犯違豐功偉績諷谕玍古供億牯子橫通河朔飲胡扯淡扈衛繭絲進來金天咎舋髻丫鞠稚枯波泐潭六佾牦纓明惑目睹娜娜内港弄晴女性弸中乾冬碻車騎鶴揚州杞菊去國傻瓜神飙慎于接物身子骨十二陶蒸騰遷田額天台宗通婚忘名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