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勾牒的意思、勾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勾牒的解釋

拘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田七郎》:“勾牒雖出,而隸不捕,官亦不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趙城虎》:“宰叱之,亦不畏懼。又憐其老,不忍加以威怒,遂詒之,諾捉虎。嫗伏不去,必待勾牒出,乃肯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勾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解釋

勾牒(gōu dié) 指古代官府發出的拘票,即逮捕或傳訊犯人的正式文書。該詞由“勾”(意為勾取、傳喚)和“牒”(指官方文書)組成,強調法律執行的文件性質。

二、出處與例證

主要見于清代文學作品,如蒲松齡《聊齋志異》:

三、使用場景

用于描述古代司法程式中的文書行為,如傳喚嫌疑人、執行逮捕等。現代語境中多作為曆史或文學研究術語出現。

四、注意事項

需注意與“勾結”類詞彙區分。部分網頁(如)提到“勾結”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對詞源的誤讀。主流解釋仍以“拘票”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聊齋志異》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相關古籍注釋或文學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勾牒》的意思

《勾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檢查确認、核對。表示對文件、文件副本等進行仔細查看或核實。

拆分部首和筆畫

《勾牒》的拆分部首是“力”和“牛”,其中“力”為偏旁部首,表示“力量”,“牛”為本字的部首。

《勾牒》的總筆畫數為14畫。

來源

《勾牒》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勾㟁之誓。”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意義。

繁體

《勾牒》的繁體字為「勾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勾牒」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保持了和現代字形相似的形态。

例句

1. 在會議結束後,請務必仔細勾牒會議紀要,核對無誤後再進行公布。

2. 老師要求同學們對自己的作業進行勾牒,确保沒有遺漏和錯誤。

組詞

勾牒房(勾勒牒字的房間)、牒據(籤發、發給)、勾關(逐一核對)、牒信(确認信函)。

近義詞

核對、審核、驗收。

反義詞

放松、疏忽、疏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