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的别名。《方言》第十一:“蟬,其大者謂之蟧,或謂之蝒馬。” 戴震 疏證:“《考工記》‘以旁鳴者’ 鄭 注雲:‘旁鳴,蜩蜺類。’《爾雅》:‘蜩蜋、蜩螗、蜩蚻、蜻蜻、蝒馬、蜩蜺、寒蜩。’舍人( 郭璞 )注雲:‘皆蟬也。’”《通志·昆蟲草木》:“有大如雀,黑色,其鳴震巖谷者,是《爾雅》所謂‘蝒馬蟬’也。”
“蝒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含義
“蝒馬”是蟬的别名,特指體型較大的蟬類。這一解釋在《方言》《通志》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如《方言》第十一提到“蟬,其大者謂之蟧,或謂之蝒馬”,《通志》則描述其“大如雀,黑色,鳴聲震巖谷”。
用法與例證
古代文獻中,“蝒馬”常與其他蟬類名稱并列出現,例如“蜩蜋、蜩螗、蝒馬”等,均屬蟬的不同種類。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但在方言或古籍研究中仍可見到。
相關延伸
提到“金蟬、蚱蟬、鳴蜩、蝒馬”等均為蟬的别稱,說明古人對蟬的觀察細緻,根據形态、習性等特征賦予不同名稱。
總結
“蝒馬”是古代對大型蟬的特定稱呼,屬于生僻詞彙,多見于文獻記載。若需進一步了解蟬的分類或相關文化含義,可參考《爾雅》《方言》等古籍。
《蝒馬》常見于《莊子·養生主》一文中,指的是神奇的馬。蝒馬壽命長,能夠穿越時空,具有神奇的力量。
"蝒馬"拆分成兩個部首,"蟲"和"馬"。"蟲"是蟲子的意思,"馬"是馬的意思。 "蝒"拼音:mǐ,五筆字型:bugp,總筆畫:17; "馬"拼音:mǎ,五筆字型:ca,總筆畫:3。
"蝒馬"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養生主》一文中。在繁體字中,"蝒馬"的寫法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蝒馬"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古代的字形比現代字形更為古拙,但整體來說與現代字形相似。
1. 他騎着蝒馬一飛沖天。
2. 那匹蝒馬的速度快得讓人瞠目結舌。
3. 他追逐着蝒馬的蹤迹,試圖揭開謎團。
1. 蝒蛇:形容蛇身細長彎曲。
2. 蝒蟲:形容昆蟲身體蟲蛇狀。
3. 騎馬:騎着馬匹行進。
蛟龍、巨龍、神龍
普通馬、驢、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