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帖的意思、春帖的詳細解釋
春帖的解釋
[Spring Festival scroll] 〈方〉∶春天張貼的寫有吉祥話的紙片
詳細解釋
即春帖子。 元 袁桷 《翰林故事莫盛于唐宋聊述舊聞拟宮詞》之四:“春帖分裁閤分多,宮娥争餽纈綃羅。” 清 吳偉業 《讀史偶述》詩之五:“閤門春帖點霜毫,玉尺量身賜錦袍。”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下》:“其立名也,始仍桃符之稱,今成楹聯之號,中更門帖,亦雲堂對,或於春帖為隣,亦與青詞相附。”參見“ 春帖子 ”。
詞語分解
- 春的解釋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曆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晖(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富”;
- 帖的解釋 帖 è 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碑帖。字帖。畫帖。 帖 ě 便條:字帖兒。 邀請客人的紙片:帖子。請帖。 寫着生辰八字的紙片:庚帖。換帖。 量詞,用于配合起來的若幹味湯藥:一帖中藥。 帖 ē 妥適:
網絡擴展解釋
“春帖”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的一種特殊形式,主要與立春或春節相關,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春帖又稱“春帖子”“春端帖”,是古代立春或元日(春節)時張貼在宮門、帳幔等處的詩句紙片。其内容多為工整的五言或七言絕句,既包含對升平盛世的歌頌,也有規勸谏言的寓意。
二、曆史發展
- 宋代盛行:翰林院需在八節(含立春)撰寫帖子詞,貼于宮廷門帳,成為制度。
- 明清演變:明代稱“年帖”,清代延續傳統,文人常以春帖展示書法和文采。
- 民間普及:後期逐漸從宮廷傳入民間,演變為春聯的前身之一。
三、形式與内容
- 載體:多為紅紙書寫,後衍生出春聯、門對等形式。
- 内容特點:文字工麗,如“淳化四年立春節,喜遇韶光看白雪”,兼具吉祥祝福與社會教化功能。
四、其他釋義
部分方言中,“春帖”偶指春季農事成果(如蔬菜、牲畜),但此用法非主流。需結合語境區分。
若需了解具體春帖詩句或曆代演變細節,可參考《翰林故事》《野獲編》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春天的闆框。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木和石。它的總筆畫數為五畫。春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人們用木材制作的闆框上貼上春聯,以慶祝春節的到來。通常春帖采用繁體字來書寫。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但春帖這個詞沒有明顯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春帖這個詞的例句:
1. 我們家門上貼着一幅春帖,迎接新年的到來。
2. 春帖上的對聯寫得很有氣勢,給人一種喜慶的感覺。
一些與春帖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春聯、春節、門貼等。近義詞可以是門對、春畫等。而春帖的反義詞則可能是夏帖或秋帖。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