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rder about]∶使喚
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
(2) [servant]∶供使喚的人
左右使令詐難憑,慎勿浪言常兢兢。——韓愈《永貞行》
(1).差遣,使喚。《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神君聲諾道:‘真君遣何方使令?’”《水浒傳》第一一○回:“次日, 王都尉 自來問 宋江 ,求要鐵叫子 樂和 ,聞此人善能歌唱,要他府裡使令。” 清 唐甄 《潛書·去奴》:“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已過望矣。”
(2).亦作“ 使伶 ”。供使喚的人。泛指奴婢仆從。《漢書·外戚傳上》:“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内,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 顔師古 注:“使令,所使之人也。” 唐 韓愈 《永貞行》:“左右使令詐難憑,慎勿浪信常兢兢。”《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 七郎 ﹞一旦得了刺史之職,就有許多人來鑽刺投靠他,做使令的。” 清 梁章鉅 《稱謂錄·使》:“廝役,謂之使伶。”
“使令”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動詞用法(差遣/使喚)
指對人進行差遣或使喚,強調通過命令讓他人執行任務。例如:
名詞用法(仆從/奴婢)
指被使喚的人,多用于古代語境,表示仆役或隨從。例如:
古典文獻中的使用:
近義詞與反義詞: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表達,如“使令”可代指臨時調派人員(、6)。
“使令”兼具動作與對象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其核心為“通過命令驅使他人”,多用于古代仆從關系,現代則更傾向使用“派遣”“差遣”等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孟子》《漢書》等文獻。
使令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命令、指使、號令等。它可以用來表示上級向下級下達指令或指示。
使令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個)和言字旁(訁),總筆畫數為10畫。
使令作為一個漢字詞語,其來源較為複雜。在古代,人們對法令、命令的稱謂逐漸形成,使令就是其中的一種。而在繁體字中,使令則寫作「使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時會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古代《說文解字》中的記載,使令可以寫作「使令從軍」,其中使用了「從」字的古代寫法,表示跟隨、從屬之意。
1. 上級出示使令,要求下級立即行動。
2. 聽從使令,服從組織安排是每個員工的責任。
使令作為一個詞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例如:
1. 使令號令
2. 使令官員
3. 使令權威
使令的近義詞有命令、指使、吩咐等,它們都表示上級對下級的指示或命令。
使令的反義詞則是服從、聽從等,表示下級對上級指示的遵循和服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