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使令的意思、使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使令的解釋

(1) [order about]∶使喚

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

(2) [servant]∶供使喚的人

左右使令詐難憑,慎勿浪言常兢兢。——韓愈《永貞行》

詳細解釋

(1).差遣,使喚。《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神君聲諾道:‘真君遣何方使令?’”《水浒傳》第一一○回:“次日, 王都尉 自來問 宋江 ,求要鐵叫子 樂和 ,聞此人善能歌唱,要他府裡使令。” 清 唐甄 《潛書·去奴》:“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已過望矣。”

(2).亦作“ 使伶 ”。供使喚的人。泛指奴婢仆從。《漢書·外戚傳上》:“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内,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 顔師古 注:“使令,所使之人也。” 唐 韓愈 《永貞行》:“左右使令詐難憑,慎勿浪信常兢兢。”《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 七郎 ﹞一旦得了刺史之職,就有許多人來鑽刺投靠他,做使令的。” 清 梁章鉅 《稱謂錄·使》:“廝役,謂之使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使令是漢語中具有動詞和名詞雙重功能的詞語,其核心含義圍繞“差遣”與“受命者”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動詞用法:命令、差遣

指上級對下級的指令行為,強調權威性與服從性。

例:

《孟子·梁惠王上》載:“使令于國中,民皆悅之。”

此處指君主下達命令,百姓樂于遵從(引自《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二、名詞用法:受差遣者

特指被使喚的仆役或執行命令的人,古代多用于主仆語境。

例:

《禮記·内則》雲:“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馬盡然,而況于人乎?故曰:使令。”

此處“使令”指侍奉父母的仆從(參考《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

三、語義演變與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

  1. 動詞義:保留“差遣”義,但對象擴展至非人實體(如“使令機器運作”)。
  2. 名詞義:因社會結構變化,此用法趨于書面化或曆史語境化。

    王力《古代漢語》指出:“‘使令’之名詞義,今多見于仿古表述。”(《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權威來源索引: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注:紙質辭書無直接鍊接,标注版本信息供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使令”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動詞用法(差遣/使喚)
    指對人進行差遣或使喚,強調通過命令讓他人執行任務。例如:

    • “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出自);
    • 韓愈《永貞行》中“左右使令詐難憑”,指供差遣的仆從不可靠。
  2. 名詞用法(仆從/奴婢)
    指被使喚的人,多用于古代語境,表示仆役或隨從。例如:

    • 《漢書·外戚傳》提到“宮人使令皆為窮绔”,描述宮中仆役的衣着;
    • 清代唐甄《潛書》中“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指家中的仆人。

二、引證與擴展


三、總結

“使令”兼具動作與對象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其核心為“通過命令驅使他人”,多用于古代仆從關系,現代則更傾向使用“派遣”“差遣”等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孟子》《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彼唱此和不勝其煩赤茀觸擊春冰虎尾道德境界道同義合豆蓉蹲銜笃嗜反唇相譏豐度分家負氣仗義訃帖蓋世無雙剛犷灌瓜詭誕不經詭言荷爾蒙黑闇洪辟鹄纓郊澤诘盜诘曉淨手沮薄珂裡蛎灰淩等林榔弭散磨盾之暇男高音撓挫呢羽排根攀附剖晰遷诏清啭曲眉豐頰人間第一黃戎寄三日成魄觞豆聖運申救實覈實務台背天冠頭緒畏義五色羽銷聲斂迹夏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