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色的革帶。《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鵠纓,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 鄭玄 注:“以淺黑飾韋為樊,鵠色飾韋為纓。”
“鹄纓”是古代文獻中出現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白色的革帶,主要用于古代車馬裝飾。該詞由“鹄”(白色)和“纓”(穗狀飾物或革帶)組合而成,字面意為“白色飾帶”。
詳細解析
出處與文獻依據
源自《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鹄纓,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 鄭玄注:“以淺黑飾韋為樊,鹄色飾韋為纓。”。此處描述古代“五路”車中的木路車裝飾,前部用淺黑色皮革(樊),革帶部分用白色(鹄纓)。
詞義構成
象征意義
白色革帶可能與古代禮儀等級相關,用于分封藩國或田獵場合,體現禮制規範。
總結
“鹄纓”是古代車馬裝飾術語,特指白色革帶,其名稱、顔色及用途均與《周禮》記載的禮制密切相關。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原文及漢代鄭玄注疏。
《鹄纓》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鶴兒纓,是古代帽子上的一種裝飾品,用來裝飾帽纓的頂部,形狀像鶴的嘴巴。
《鹄纓》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鳥(鶴)和缶(纓)。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筆畫數,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
《鹄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元年》中的記載。它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描寫奢侈裝飾的一句話:“鹄纓于陸,錦繡于前。”意思是“鶴兒纓佩戴在帽子上,錦繡裝飾在前胸。”這個詞的意義也被引申為形容人的華麗裝飾或精美飾品。
《鹄纓》的繁體字為「鵠纓」。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有時會有不同的形态。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的《鹄纓》書寫形式有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字形的古奧和筆畫的變化上,但基本上是如今的字形的演變而來。
他帽子上的鹄纓十分華麗,猶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鶴兒。
鹄纓這個詞本身已經是一個複合詞,内含鶴和纓兩個詞元。與之相關的常見組詞有鹄立(鶴立,形容人的态度挺拔)、纓絡(系飾)、纓絡牽連(事情關系複雜)等。
《鹄纓》的近義詞有鶴纓、鳥纓。
《鹄纓》的反義詞是素淨、簡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