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替人申冤并予以救助。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 李膺 等被赦,由 武 申救之也。”《新唐書·源乾曜傳》:“ 姜晈 為 嘉貞 所排,雖得罪,訖不申救,君子譏焉。”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上》:“其有誤遭網羅者,君子又必申救之。”
“申救”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替人申冤并予以救助,具體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字面構成
核心含義
指為他人陳述冤屈并采取實際行動進行營救,常見于涉及不公或冤案的情景。例如:
《後漢紀》載:“李膺等被赦,由武申救之也。”
(意為李膺等人被赦免,是因他人為其申冤并救助。)
曆史與文學語境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文本,描述對冤屈者的聲援與救助。如《新唐書》提到姜晈被排擠卻無人“申救”,暗含對世态炎涼的批評。
現代引申
雖現代使用較少,但仍可指代在困境中為他人争取權益的行為,如法律援助、社會救助等。
“申救”體現了儒家文化中“義”的價值觀,強調對弱者的聲援與道德責任感。例如清代侯方域在《朋黨論》中主張君子應“申救”無辜受難者。
總結來看,“申救”是兼具“申訴”與“行動”的雙重行為,融合了語言表達與實際救助,常見于曆史與道德議題的讨論中。
申救是指向有關的機構或個人請求幫助、求情或救援。通常是在面臨困境、危險或不公正待遇時,通過書面或口頭方式申請援助。
申救的部首是田,拆分後的筆畫順序為:
“申救”一詞原本的拼音形式是shēnjiù。根據*********成立後的漢字簡化規則,将該詞簡化為“申援”,拼音為shēnyuán。
申救的繁體寫法為「申救」。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古漢字寫法為「申救」。
1. 他申救了律師,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證據。
2. 在遇到危險時,她毫不猶豫地申救了警察。
3. 我決定申救,争取維護自己的權益。
申請、救援、救助、求救、救濟
申請、請求
拒救、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