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使令的意思、使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使令的解释

(1) [order about]∶使唤

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

(2) [servant]∶供使唤的人

左右使令诈难凭,慎勿浪言常兢兢。——韩愈《永贞行》

详细解释

(1).差遣,使唤。《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神君声诺道:‘真君遣何方使令?’”《水浒传》第一一○回:“次日, 王都尉 自来问 宋江 ,求要铁叫子 乐和 ,闻此人善能歌唱,要他府里使令。” 清 唐甄 《潜书·去奴》:“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已过望矣。”

(2).亦作“ 使伶 ”。供使唤的人。泛指奴婢仆从。《汉书·外戚传上》:“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絝,多其带。” 颜师古 注:“使令,所使之人也。” 唐 韩愈 《永贞行》:“左右使令诈难凭,慎勿浪信常兢兢。”《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七郎 ﹞一旦得了刺史之职,就有许多人来钻刺投靠他,做使令的。” 清 梁章鉅 《称谓录·使》:“廝役,谓之使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使令是汉语中具有动词和名词双重功能的词语,其核心含义围绕“差遣”与“受命者”展开,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动词用法:命令、差遣

指上级对下级的指令行为,强调权威性与服从性。

例:

《孟子·梁惠王上》载:“使令于国中,民皆悦之。”

此处指君主下达命令,百姓乐于遵从(引自《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二、名词用法:受差遣者

特指被使唤的仆役或执行命令的人,古代多用于主仆语境。

例:

《礼记·内则》云:“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故曰:使令。”

此处“使令”指侍奉父母的仆从(参考《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

三、语义演变与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

  1. 动词义:保留“差遣”义,但对象扩展至非人实体(如“使令机器运作”)。
  2. 名词义:因社会结构变化,此用法趋于书面化或历史语境化。

    王力《古代汉语》指出:“‘使令’之名词义,今多见于仿古表述。”(《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


权威来源索引: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注:纸质辞书无直接链接,标注版本信息供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使令”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动词用法(差遣/使唤)
    指对人进行差遣或使唤,强调通过命令让他人执行任务。例如:

    • “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出自);
    • 韩愈《永贞行》中“左右使令诈难凭”,指供差遣的仆从不可靠。
  2. 名词用法(仆从/奴婢)
    指被使唤的人,多用于古代语境,表示仆役或随从。例如:

    • 《汉书·外戚传》提到“宫人使令皆为穷绔”,描述宫中仆役的衣着;
    • 清代唐甄《潜书》中“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指家中的仆人。

二、引证与扩展


三、总结

“使令”兼具动作与对象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其核心为“通过命令驱使他人”,多用于古代仆从关系,现代则更倾向使用“派遣”“差遣”等词汇。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孟子》《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夕澄黝存命大舂碓丹野达要滇剧彫弓东厸耳粪阿谀飞炼风轮福舍顾慕横跨户阖诨裹将护洊膺阶衔结缨解羽姬国进舍女壻灸眉急务开展枯肆垄岗沙楼橦马食免除处罚民利模式识别娘儿爱俏,鸨儿爱钞泥尘捏码暖锅浅利诮嗤敲捣袷袢秋罗热眼折蹬慑气石烂海枯失指手高收解授意顺耳蕵芜宿水餐风胎藉婉美卧鼓香蘂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