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rder about]∶使唤
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
(2) [servant]∶供使唤的人
左右使令诈难凭,慎勿浪言常兢兢。——韩愈《永贞行》
(1).差遣,使唤。《孟子·梁惠王上》:“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神君声诺道:‘真君遣何方使令?’”《水浒传》第一一○回:“次日, 王都尉 自来问 宋江 ,求要铁叫子 乐和 ,闻此人善能歌唱,要他府里使令。” 清 唐甄 《潜书·去奴》:“有一奴一婢以供使令,已过望矣。”
(2).亦作“ 使伶 ”。供使唤的人。泛指奴婢仆从。《汉书·外戚传上》:“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絝,多其带。” 颜师古 注:“使令,所使之人也。” 唐 韩愈 《永贞行》:“左右使令诈难凭,慎勿浪信常兢兢。”《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七郎 ﹞一旦得了刺史之职,就有许多人来钻刺投靠他,做使令的。” 清 梁章鉅 《称谓录·使》:“廝役,谓之使伶。”
“使令”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动词用法(差遣/使唤)
指对人进行差遣或使唤,强调通过命令让他人执行任务。例如:
名词用法(仆从/奴婢)
指被使唤的人,多用于古代语境,表示仆役或随从。例如:
古典文献中的使用:
近义词与反义词: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表达,如“使令”可代指临时调派人员(、6)。
“使令”兼具动作与对象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其核心为“通过命令驱使他人”,多用于古代仆从关系,现代则更倾向使用“派遣”“差遣”等词汇。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孟子》《汉书》等文献。
使令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命令、指使、号令等。它可以用来表示上级向下级下达指令或指示。
使令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个)和言字旁(訁),总笔画数为10画。
使令作为一个汉字词语,其来源较为复杂。在古代,人们对法令、命令的称谓逐渐形成,使令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繁体字中,使令则写作「使令」。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时会与现在有所不同。根据古代《说文解字》中的记载,使令可以写作「使令從軍」,其中使用了「從」字的古代写法,表示跟随、从属之意。
1. 上级出示使令,要求下级立即行动。
2. 听从使令,服从组织安排是每个员工的责任。
使令作为一个词语,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的词组,例如:
1. 使令号令
2. 使令官员
3. 使令权威
使令的近义词有命令、指使、吩咐等,它们都表示上级对下级的指示或命令。
使令的反义词则是服从、听从等,表示下级对上级指示的遵循和服从。
暗室屋漏败功倍本边卡波波劫劫蚕眠字厕足其间常平棰朴春蛇秋蚓悴族道终墱道瞪目地日草东家子杜草二变返走封驳过去身旱伞荒唐画影货畚简编金城京削槿阑久眎记叙举鼎絶膑俊晤拒收居庸扣定篱头礼院罗钳吉网漠然不动屏篷平心静气铅花前脩清讴青篠箔曲畏染鼎三畏晌午大错赏悦式遏戍士通识拖把魏阙隈枝五尺之童显旷销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