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假稱;謊稱。《漢書·蘇武傳》:“ 漢 求 武 等, 匈奴 詭言 武 死。”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越情·不畏鬼怪》:“蓋詭言取酒,從闊處先渡,出屍而伏棺中耳。”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江忠烈公殉難廬州》:“ 廬州 知府 胡元煒 具禀告急,詭言 廬州 糧械極富,團勇多而得力。”
(2).詭詐不正之言;怪誕不實之言。《魏書·陽固傳》:“予實無罪,騁汝詭言。” 明 方孝孺 《任重齋記》:“詭言異行遍海内。” 清 戴震 《<毛詩補傳>序》:“其間有立言最難、用心獨苦者,則大忠而託諸詭言遜詞,亦聖人之所取也。”
“詭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虛假的言辭或帶有欺騙性的言論,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多用于批評或警示語境,例如:
《漢書·蘇武傳》記載:“匈奴詭言武死”,即匈奴謊稱蘇武已死以阻止漢朝尋人。這一案例成為“詭言”的典型用法,體現其“為達到目的而虛構事實”的特點。
需注意語境差異:
建議使用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避免誤解。
詭言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言語詭異、欺騙或迷惑他人的言辭。
詭言的拆分部首是言,筆畫數為11。
詭言一詞最早出自《史記·刺客列傳》:“行寂莫之間,跂而詭言,爾來以何居。”意為行走在甯靜之間,突然說出詭異的話,問你來自何處。
詭言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詭言。
古時候漢字寫作詭言,其中詭的壹變為勿,表示特殊、奇異,從言旁表示與言有關。
1. 他用詭言擾亂了整個會議的進行。
2. 不要被他的詭言所欺騙。
詭計、詭秘、詭谲、詭譎等。
欺騙、狡詐、虛僞、狡猾。
真言、坦誠、誠實、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