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月盡後三日乃有微光。《禮記·鄉飲酒義》:“月者三日則成魄,三月則成時。” 孔穎達 疏:“謂月盡之後三日乃成魄。魄,謂明生傍有微光也。此謂月明盡之後而生魄,非必月三日也。”
“三日成魄”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與月相變化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農曆每月月盡(即晦日)後三日,月亮開始重新出現微弱光芒的現象。這裡的“魄”指月亮初生時的微光,表示月相由晦轉明的初始階段。
如需進一步了解月相術語或《禮記》相關内容,可參考古籍原文或天文曆法研究資料。
《三日成魄》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人在三天内完成了功課、學問或能力的培養或提高。它源自中國古代的一個民間傳說故事。
《三日成魄》的拆分部首是“三”、“日”和“魄”。其中,“三”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1;“日”的部首是“日”,筆畫數為4;“魄”的部首是“鬼”,筆畫數為14。
《三日成魄》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民間的傳說故事。繁體寫法為「三日成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三日成魄》的古代寫法是「叁日成魄」。這種寫法多用于古籍和文言文中。
1. 憑着努力,小明僅用三天的時間就三日成魄,成功通過了高考。
2. 她通過三天的刻苦訓練,三日成魄地掌握了彈奏鋼琴的技巧。
3. 這部電影的導演在短短的三天内完成了整個劇本的寫作,可謂三日成魄。
組詞:三分鼎立、三心二意、三五成群
近義詞:一日千裡、一夜之間、一舉成名
反義詞:成竹在胸、成百上千、成千上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