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時, 梁 大夫 宋就 為邊縣令,與 楚 鄰界。 梁 楚 邊界皆種瓜。 梁 人勤澆灌,其瓜美; 楚 人懶,其瓜惡。 楚 人怨 梁 ,趁夜毀 梁 瓜。 梁 人欲報複, 宋就 不許,反令 梁 人暗助 楚 人灌瓜。 楚 瓜亦美。 楚 人知之,上告 楚王 ,遂使 梁 楚 交好。事見 漢 賈誼 《新書·退讓》。後人因以“灌瓜”謂以德報怨。 南朝 陳 徐陵 《為陳主與周冢宰宇文護論邊境事書》:“灌瓜之美,久勑邊吏,拾橡之尤,想應無忽。”《周書·杜杲傳》:“ 陳國 息争桑之心,本朝弘灌瓜之義。”
“灌瓜”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以德報怨、化解矛盾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春秋時期,梁國與楚國邊界相鄰,兩國百姓均種植瓜田。梁國人因勤于灌溉,瓜長勢好;楚國人疏于管理,瓜品質差。楚人出于嫉妒,趁夜毀壞梁國瓜田。梁國大夫宋就(邊縣令)得知後,不僅阻止梁人報複,反而暗中派人幫助楚人灌溉瓜田。最終楚瓜品質提升,楚王得知此事後主動與梁國修好,促進兩國和睦。
該詞常用于強調寬容與智慧的重要性,尤其在化解矛盾、促進合作等場景中,體現“不争一時之利,謀長遠之和”的處世哲學。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參考漢代史籍及《周書》等文獻記載。
灌瓜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憑着個人喜好或性格的原因,給别人強行加上不需要的東西,使其變得多餘或不合要求。
灌瓜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火”字部,右邊是“瓜”字部。它共有10個筆畫。
灌瓜最早出現在《戰國策·楚策一》中,描述了楚國的國君楚莊王灌徵瓜。莊王灌徵瓜的行為被認為是不合規矩的,因此,灌瓜成為了一個具有貶義的表達。
繁體字“灌瓜”寫作“灌瓸”。
在古代,灌瓜的寫法為“灌瓠”。其中,“瓠”是指一種蔬菜,類似于現代的南瓜。
他總是喜歡在别人的作品中灌瓜,讓整體效果變得不自然。
灌河、灌溉、瓜果、瓜葛。
添油加醋、強加、畫蛇添足。
慎重、留白、删繁就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