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觞與豆。古代盛酒肴之具。《大戴禮記·武王踐阼》:“觴豆之銘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則逃。’”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唯瑚璉觴豆而後雕文彤漆。” 章炳麟 《訄書·官統下》:“有位而無權,有階而無祿,則将軍之策命,或厪足以易觴豆。”
(2).“觴酒豆肉”之省。泛指飲食,筵席。《文選·張衡<東京賦>》:“執鑾刀以袒割,奉觴豆於國叟。” 李周翰 注:“言天子親執刀,肉袒割牲,奉酒及籩豆於三老五更。”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 周振甫 注:“觴豆,猶酒席。”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七:“一夕,吏散,庭空月明, 曹 與女羅觴豆,獻酬懽洽。” 清 宋琬 《登西嶽廟萬壽閣》詩:“檻外河山 三輔 小,嵓前觴豆百靈朝。”
“觞豆”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代器物
“觞”是古代盛酒的器具(類似酒杯),“豆”是盛放食物的高腳器皿(多用于祭祀或宴會)。兩者合稱時,泛指宴飲或祭祀時使用的禮器。例如《大戴禮記》提到“觞豆之銘”,即刻在酒器食具上的箴言。
泛指飲食或筵席
由“觞酒豆肉”簡化而來,代指宴飲活動或飲食場景。如《東京賦》中“奉觞豆于國叟”,描述天子向老者敬酒獻食的禮儀。
禮儀與制度
《鹽鐵論》提到“瑚琏觞豆而後雕文彤漆”,說明觞豆作為禮器需精美裝飾,體現等級制度。
文學中的象征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用“傲雅觞豆之前”形容文人雅集,以觞豆借代宴飲場合的優雅氛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組詞用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來源1、2)或《漢語辭海》(來源7)。
《觞豆》是指古代飲酒時将豆子放入酒杯中,以浸染酒味後食用的一種食物。
《觞豆》的拆分部首是“見”和“豆”,其中“見”位于左邊,表示它是一個字的主要部首;“豆”在右邊,表示它是字的聲旁。根據筆畫來分析,《觞豆》共有9個筆畫。
《觞豆》這個詞的源自于古代飲酒文化。在古代,人們飲酒時為了增加酒的香氣和味道,常常在酒中放入豆子。這個習俗延續至今,并衍生出了“觞豆”的稱呼。
《觞豆》的繁體字為「觴豆」。
古代漢字對《觞豆》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緻相似。在古代字典中,觞字通常書寫為「觴」(上方為“廣”,下方為“豆”),而豆字則通常書寫為「㐄」(上方為“豆”,下方為“幾”)。這個寫法在今天的字典中已不常見。
1. 元宵佳節,家人團聚,喝上一杯美酒,品嘗幾顆觞豆,心生良願。
2. 酒足飯飽後,他将餘下的觞豆獨自品味,回憶起過去的美好時光。
1. 觞杯:用來飲酒的杯子。
2. 茶豆:一種豆類作物,通常用來烘焙制作咖啡。
豆粒、豆子、豆腐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