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觞豆的意思、觞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觞豆的解釋

(1).觞與豆。古代盛酒肴之具。《大戴禮記·武王踐阼》:“觴豆之銘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則逃。’”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唯瑚璉觴豆而後雕文彤漆。” 章炳麟 《訄書·官統下》:“有位而無權,有階而無祿,則将軍之策命,或厪足以易觴豆。”

(2).“觴酒豆肉”之省。泛指飲食,筵席。《文選·張衡<東京賦>》:“執鑾刀以袒割,奉觴豆於國叟。” 李周翰 注:“言天子親執刀,肉袒割牲,奉酒及籩豆於三老五更。”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 周振甫 注:“觴豆,猶酒席。”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七:“一夕,吏散,庭空月明, 曹 與女羅觴豆,獻酬懽洽。” 清 宋琬 《登西嶽廟萬壽閣》詩:“檻外河山 三輔 小,嵓前觴豆百靈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觞豆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單字本義與組合引申兩個角度解析:

一、單字訓诂

  1. 觞(shāng):本義為古代盛酒器,《說文解字》釋作“觯受三升”。其形制為橢圓形淺腹帶耳杯,後泛指酒杯。如《禮記·投壺》雲“請行觞”,即指舉杯飲酒的禮儀。
  2. 豆(dòu):初為高足食器,《爾雅》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笾,瓦豆謂之登”。形似高腳盤,用于盛放肉醬、腌菜等祭品或食物。《詩經·生民》中“卬盛于豆”即指祭祀時用豆盛放祭品。

二、複合詞義 “觞豆”合用最早見于周代禮制文獻,其含義可分三個層面:

  1. 器物指代:字面指酒器與食器,如《禮記·樂記》“簠簋俎豆,制度文章”所述,象征宴飲禮儀的器用規制。
  2. 宴飲活動:引申為宴席的代稱,如《晏子春秋》載“觞豆之禮”即指宴飲禮節。蘇轼《赤壁賦》“舉匏樽以相屬”雖未直用“觞豆”,但意境與之相通。
  3. 文化象征:在文學作品中常借指雅集或酬酢場景,如白居易《吳秘監每有美酒獨酌獨醉》“獨酌複獨詠,不覺月平西”詩句中,觞豆意象暗含文人雅趣。

該詞現代多用于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辨析其器物實體或文化隱喻的雙重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觞豆”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指代器物
    “觞”是古代盛酒的器具(類似酒杯),“豆”是盛放食物的高腳器皿(多用于祭祀或宴會)。兩者合稱時,泛指宴飲或祭祀時使用的禮器。例如《大戴禮記》提到“觞豆之銘”,即刻在酒器食具上的箴言。

  2. 泛指飲食或筵席
    由“觞酒豆肉”簡化而來,代指宴飲活動或飲食場景。如《東京賦》中“奉觞豆于國叟”,描述天子向老者敬酒獻食的禮儀。


二、文獻例證

  1. 禮儀與制度
    《鹽鐵論》提到“瑚琏觞豆而後雕文彤漆”,說明觞豆作為禮器需精美裝飾,體現等級制度。

  2. 文學中的象征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用“傲雅觞豆之前”形容文人雅集,以觞豆借代宴飲場合的優雅氛圍。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組詞用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來源1、2)或《漢語辭海》(來源7)。

别人正在浏覽...

葆愛冰心一片乘踐宸翰蟲網悰緖登實釣文鈎定物頓撇貳宗訪落拊鼓鈎車乖漓貴要毂騎孤星浩邈諕死會值金杓君前臣名口畫誇詫狂恣靈哥六色錢曆行鸾經鹿車共挽髦馬米曲内樞聶夷中爬山越嶺穹岫窮治毬寒鵲壘巢鸠桑薪山驢王韶齡慎厚神奸時策收羅順蔓摸瓜司夜太陽爐讨嚣天仙果外邸萎絕猬起雞連無氣分下塵信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