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散。 唐 駱賓王 《與親情書》:“風壤一殊,山河萬裡,或平生未展,或睽索累年。” 宋 蘇舜欽 《送闵永言赴彭門》詩:“一旦又睽索,千裡成闊疎。”
“睽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睽索”意為離散、相隔遙遠,多用于描述人與人因地理或時間阻隔而難以相見的狀态。例如宋代蘇舜欽詩句“一旦又睽索,千裡成闊疎”,便以“睽索”表達離别後的疏遠感。
唐代駱賓王在《與親情書》中寫道:“風壤一殊,山河萬裡,或平生未展,或睽索累年”,通過“睽索”抒發與親人長期分離的無奈。
該詞多用于古典詩文或書面表達,形容因客觀條件(如戰亂、遷徙)或主觀因素(如情感疏離)導緻的隔閡,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部分資料将“睽索”解釋為成語,強調“無法相見”的意境,但需注意其實際用例更偏向“離散”的客觀狀态,而非主動尋找(“索”的常見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注解。
睽索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思索、探索。指的是通過思考和尋找,尋求答案或解決問題。
睽是由目部和危部組成,目部在左邊,危部在右邊。它的總筆畫數為13。
索是由糸部和乂部組成,糸部在上面,乂部在下面。它的總筆畫數為10。
睽索最早出現在《詩經·王風·睽》一篇中,大約産生于西周時期。在這篇詩中,睽索用來形容人們思索、探求智慧和真理的行為。
睽索的繁體字為闚索。
在古時候,睽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有些古代文獻中,睽的上半部分像目字,下半部分像手字,整體形狀像“手接住目”。而索的寫法也有變化,有的文獻中,索的糸部像網,乂部像一個人在網上尋找東西。
1. 他在沒找到答案之前一直在睽索着。
2. 這個問題很複雜,需要一番睽索才能得出結論。
睽情、睽言、索取、索性、琢索、索答
思索、探索、尋求、追尋、追求
得出、找到、明了、清楚
【别人正在浏覽】